在佛教修行里,讲究慈悲、忍辱。
于是诞生一种人格修炼——恒顺众生。
但你知道大多数人怎么理解这句话,解释这句话的吗?
“一直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众生提任何要求都随顺他们,就是恒顺众生。”
耶稣说“当人打你左脸时,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他们也是如上述那样理解的。
结果出现什么现象?
我认识一位志愿者,很好心,看到一名残障人士生活困难,就下决心帮助他,于是每个月给他几百块钱。
这样的举动,当然得到残障人士的感谢。但好景不长,这位志愿者自己家里出现了一些状况,难以负担每个月给残障人士的几百块钱,于是决定停止资助。
结果得知这个消息的残障人士,立马上演川剧变脸,咒骂痛诉这名志愿者,耍赖说没有这几百块钱,自己就不活了,以此要挟。
这是一种“恒顺众生”造成的后果。
这件事,后来引起我的思考。这样做的后果,反而是给大家都带来不愉快。那“恒顺众生”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
在古印度,一位成就的智者叫做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佛陀。
一天,一名母亲刚死了孩子,悲痛万分,听说佛陀很有能耐,便跑来哀求他,救救自己的孩子。
佛陀听说后,很同情她的遭遇,便答应了她的请求。
他说:“这样,你去一户从没死过人的人家,取来一粒吉祥的芥菜籽,我就可以让你的孩子死而复生。”
妇人一听,万分激动,连忙四处敲开别人家门,讨要这粒吉祥的芥菜籽。
然而,随着敲开门户的逐渐增多,她脸上的希望却在逐渐减少。
最后,她几乎敲开了城中的所有人家,却发现一个令自己绝望的事实——没有任何一家,从没有死过人。
她讨不回佛陀要的那粒芥菜籽,复活不了她的儿子。
最后,她垂头丧气回到佛陀的所在,终于明白了佛陀要告诉她的真理——有生必有死,无常是背后的真相。
志愿者资助残障人士是恒顺众生;佛陀救助丧子妇人脱离内心的痛苦也好像是恒顺众生。
两者最后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他们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名恒顺众生的志愿者,没有主见,被别人牵着鼻子跑;佛陀至始至终都很清醒自己要做什么,只是随顺妇人的想法,用她最能接受的方式把真相告诉她。
这样一分析,答案已昭彰。
真正的恒顺众生,一定是自己处于不动不摇的智慧状态,有主见有思路,用别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把想说的话告诉对方,达到帮助的效果。换句活说,自己是带节奏的人。
错误的恒顺忍辱,是被外界所转,被别人带节奏,被“恒顺众生”的概念绑架,逼自己去迎合别人,自然结局苦痛无量,大家都遭罪。
这很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大智若愚,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真正的恒顺众生,一定是最不顺众生的。
你明白如何智慧地带节奏,你真正学会恒顺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