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想用"过去的31天里,我只有三天的时间在学习"或"祭"这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记"等等等等这一类丧到不行的标题,后来觉得那么丧的情绪不能传达给公众,就决定很丧的自我复盘去打脸,但最后我还是在此呈现出了一副欢脱的语调来写这篇复盘.
因为生活哪儿有那么多矫情,尽量开心一点不好吗.
好的摩羯是不会简单的emmm,今天情绪最大的改变还是因为自己克服了自己设置的社交障碍吧.
顺着这点多说一点,诚然可能因为自己对知识服务类产品使用的频率更高一点,认知的提升更多一点,但并不代表自己就可以自认为高人一等,所谓乞丐和土豪的层次并不优劣,有差异的永远只是自我修养的层次,亦是如此。
再者说了,引用TED里最近看到的一个观点来说:
The opposite to the addiction is connection.
克服上瘾的最好办法,是建立链接。
Talk to your parents,spend some quality time with old friends,you'll find life should be brilliant rather than the frustrating island to which you choose to expel yourself.
和父母聊聊天,和朋友享受一段有质量的时光,你会发现人生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而绝非我们自我放逐的那座小岛。
鼓舞人心的鸡血打完了,我们还是得回来面对(惨痛的)现实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给好友看这张时间记录的时候,她也很诧异的问:那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有那么一部分空白的时间可能我拿去在黄金周看电影了,也是有那么一部分时间用作上课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没记录下来的课余学习时间,那就是没有发生。
我们要感谢自己生在大数据时代,回来复盘的时候时间到底干嘛去了可有好多b数了。
花在DOTA2上的时间:估算约51.8hrs,平均每天1.67hrs
每周抽那么两小时出来娱乐完全不是不可以,可正事还没有做完,就逃避到虚拟世界中去,这就很可怕了。
我的问题不在认知上,在执行力上;不在大道理和方法论上,在于对自我所能做到的程度以及所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不相信上。
后半句稍微有点拗口,就是我潜意识里不认为我可以做到,以及我有意无意的回避/低估了那些不合宜行为的重要性。(今天说好不丧所以就不举具体例子加重严肃气氛了)
It's all about trust and belief.
现象层面陈述完,作为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的人我还是要回到落实方案上来。
首先是提高复盘频率,做到日日记录反思,最好半天就自省一下:时间都tm花到哪里去了一个月结束再去看数据的时候除了掏出"还有下个月"来安慰自己真的是别无他法了。
但你我心里都清楚,不立刻做出改变,明天同今天不会有任何区别。
另一点是我想先提个感悟的引子叫学要得寸进尺,玩要适可而止。在没有到生理疲倦的点的时候,不要给自己任何放松的借口:微博不刷微信不看网络不连。
学够了吗?好像?还能学吗?应该,可以?在没有到生理阈值的时候,人其实是可以一直高效的学下去的,因为是我做到过的事情,所以我敢这么说,这周差点就找回一半状态了,再接再厉。
尝试过突破自我一次的你,就会知道并感慨:我的天我居然这么能学。
真正学到倦怠了,所谓是真的学不进去了,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便好。按照上述高效的状态肝一天下来,学习任务肯定早就完成了。
至于玩要适可而止,well,娱乐这项活动是一定符合边际效益递减模型的我相信,即所谓到达某一个点位时愉快的感觉会逐步上升,但在之后就会越来越低。
圆满达标以后犒劳自己未尝不可,打盘游戏去感受满满的幸福也的确听起来就很棒,但多做无益。除了效益递减,更深远的还在于: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以及更有价值的事情等着我们,而逝去的每一分钟,都无可挽回。
最后这篇复盘可能呈现出了满屏的鸡汤味道,倒不是我单纯的想用昂扬的文字来掩盖自己过去一个月的损失,而是我在这个时点,选择去相信我自己,我身边的人,就比如屏幕前肯花时间来阅读这些文字的你,我们可以通过扎实的行动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是,我们想要的很多;是,最近的日子里我付出的很少。
But,since I burnt once, then I can burn once more.
明白道理和相信不可以代替行动,但有一个做知识服务的大v的一句反驳在此我想援引:
知道你为什么不去做?所以根源是你依然是不知道。
知行合一,是为真正的知道。强化的越多,相信的越多,完成的可能性也越大。
你说这是心理暗示也好,自我设定也罢,whatver.
我感受过信念可以带来的力量,你要不要也来试试?
下期彩蛋:
十月看了30多部九分佳作的炜狗,又会推荐哪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