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参照译林最后的书单逐一阅读国外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以为所有金灿灿的珠宝都被囊括入胸,没想到落下一本非常可读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随着阅读年限逐渐增长,现在对人物传记和哲学有了较多的需求。刚看完周国平的《尼采与形而上学》,转头就发现这本令茨威格声名远扬的人物传记中居然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诉了尼采,标题是向宇宙高峰奔去,尼采配得上这样的形容。
尼采说他的书讲述的都是他的克服,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
歌德总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来拓展他的生活,就像一株树以一个看不见的轴干为核心,年复一年地逐圈增加年轮,它将最外层的树皮撑破,长得越发挺拔、魁伟和繁茂。他的发展来自耐心和坚韧不拔、积蓄的力量,以及不管怎样成长都保持始终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这几年从书本中重新认识了不少大人物,他们绝大多数跟歌德的成长模式类似,到目前为止,也许是阅读的范围有限,实在找不到第二个像尼采这样纯粹与彻底的精神至上的人。
尼采的成长是借助暴力和猛烈的意志力。
歌德扩展自己时注意自我保护,自身没有任何损失,他提高自己而不否定自己。善变的尼采却正相反,他总是彻底摧毁自己,而后再完整地重建自己。每一个新的自我、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是他近乎残忍地侵蚀自己、丧失信念、分解自己的结果。
为了站的更高,尼采总要抛弃一部分自我,在他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没有什么过去的东西留存下来与后来者和平相处,就连他本人的各个发展时期,也不像兄弟般彼此情同手足、和平共处,相反却要彼此敌对。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从容选择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即使如尼采,最后也因承受不住而精神异常。我想这选择一开始肯定不是来自他头脑中的灵光乍现,反而像那命运,“物自体”借他的肉身来展示神迹。
家里茨威格四大卷套装书散落在柜子不同角落,他的中篇小说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大概是时代不一样了,也有可能是翻译的水平问题,总之在群星闪耀的十七十八世纪,实在是有太多伟大的小说家了,看完这本书,用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来褒扬他,也算是实至名归。
但转头一想,传记写的好不好,前提还得是人物本身足够精彩,要论人怎样过一生才真正算得上漂亮,看一下歌德,再对比一下拿破仑与尼采,人生其实没有多少不受环境和成长经历所影响的纯粹的自由选择。局限即命运。
尼采年少得志,也可说自身水平能力以及不懈努力让他的思辨能力远超同龄人,成熟的思想配上青春叛逆精力无限的肉身,他思想上的暴力演进和分解自己的能力异于常人可以理解,但每每想到他的决心和果敢,还是令人热泪盈眶。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心中的神,可因为局限却适得其反,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永远有所局限,我们的认知也就在摧毁和重建的反复中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