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第四章:走向沉沦之宦官乱政
艺凡:大唐也开始走向沉沦了。
易中天:对的,从宦官监军哪天开始的。其实很多君主制国家都有宦官,埃及、波斯、印度、罗马、阿拉伯、俄罗斯、朝鲜、越南都有。宦官制度扎根最深、影响最大是在中国,闹得最凶是在汉、唐、明,而唐代第一个炙手可热的宦官是高力士:太子称他为兄,王公称他为翁,驸马只能管他叫爷。就连一人之下如李林甫,万人之上如安禄山,都得让他三分。
艺凡:但高力士这个宦官还是很不错的。
易中天:嗯,高力士是个聪明人。他得宠却不骄横,得势却不专断,顺从却不阿谀,直言却不触犯。为人处世,可谓有原则,有底线,有技巧。再加上识大体,顾大局,并不以权谋私,结果皇帝始终信任,朝臣也不反感。
艺凡:高力士虽然富可敌国,也收受人情,却没听说有过什么权钱交易。
易中天:相反,一事当前,他首先考虑的是皇帝的利益。即便提意见,出主意,也是吹耳边风。作为玄宗最贴身的人,高力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只是皇帝的家奴。但中晚唐的宦官就完全两样。这一点,最清楚的当然是皇帝自己。开成四年(839)十一月的某一天,大唐第十四任皇帝文宗李昂,突然召来一位翰林院学士,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就爱卿读书所知,朕可以跟前代的哪位帝王相比?
学士答:臣愚,但天下人都说陛下是尧舜之君。
皇帝说:朕其实是想问,比得上汉献帝吗?
该学士大惊失色:陛下怎么能这样说?
皇帝答:献帝只是受制于强臣,朕却受制于家奴。这样看起来,朕只怕还不如他。说完,泪如雨下。
文宗说的家奴,就是仇士良。
艺凡:仇士良和高力士可就没法比了。
易中天:仇士良可谓宦官乱政的典型人物。事实上,哀帝之前,大唐九个皇帝,只有两个(宪宗和敬宗)不是宦官拥立,却又都是被宦官杀掉的。宦官的势焰熏天,可谓无以复加。
艺凡:为什么会这样呢?
易中天:直接原因当然是宦官掌握了禁卫军的兵权。唐代首都的驻军,早期有南北之分。北门的叫禁军,保卫皇帝,也就是禁卫军。南边的叫卫兵,保卫政府,其实是中央军。然而安史之乱的结果,是中央军土崩瓦解,禁卫军名存实亡。悄然崛起并影响了中晚唐政治的,是神策军。
艺凡:神策军不是边防军吗?
易中天:对的,哥舒翰建立的,安禄山叛乱后被调往东部战线。但是,当他们遭到史思明的迎头痛击之后,却发现基地早已被吐蕃占领。也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在前方监军的宦官鱼朝恩,后者则不失时机地将这支无家可归的队伍变成了自己的力量。接下来,神策军两次保卫了皇帝。第一次是吐蕃攻陷长安时,鱼朝恩成功地将逃难的代宗接到身边,并把陛下重新扶上了皇位;第二次是德宗时期发生兵变,皇帝仓皇出逃到奉天,神策军赶来救驾。所以,尽管鱼朝恩由于专横跋扈已被代宗诛杀,德宗还是将这支队伍扩充为左右神策军,兵权则交给了自己信任的两个宦官。
艺凡:皇帝这么做也有一定道理,毕竟领兵的宦官,既没有地盘,也没有后代,绝不会像安禄山那样自己称帝。因此,由宦官统领神策军,可以放心。
易中天:结果却是灾难性的。神策军变得腐败,宦官变得嚣张。因为皇帝和保卫皇帝的武装力量都在他们手里。皇帝如果听话,固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算不听话,也可以换一个,甚至杀了他。
艺凡:当然,一般地说,宦官并不喜欢杀皇帝,更不会反对皇帝制度。他们的办法,是把皇帝变成废物。
易中天:仇士良告老还乡时就曾问同伙:愿意听老夫说说怎么伺候皇上吗?众宦官异口同声:请老前辈指教!仇士良说:关键的关键,是不能让他闲着。闲,就会博览群书,接见儒臣,听取意见,我等就没戏了。因此,上上之策莫过于让皇帝声色犬马,忙于吃喝玩乐,朝政都交给我们处理。如此一来,恩泽和权力,又能到哪里去?
艺凡:人是靠不住。
易中天:靠得住的,只有制度。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按照制度,最高权力和绝对权力必须归于皇帝。至于这权力是不是皇帝本人行使,包括他有没有能力行使,则无人过问。
艺凡:这才有女主、外戚和权臣的代行皇权,只不过代理人在中晚唐沦落到宦官而已。
易中天:更何况,宦官与皇帝制度是共生的。要消灭宦官,就得先消灭皇帝。能够遏制宦官的,也只有皇帝。但,如果皇帝是靠宦官保卫的,请问他又怎么可能遏制宦官呢?也只能像陷入沼泽地的人,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艺凡:这是一个谁都解不开的死结。
易中天:制度出了问题,就只能靠人。实际上,唐代宦官的乱政就是由一位野心家终结的。此人进入长安后,居然一口气杀光了所有的宦官。只不过,他顺手把大唐也杀了。宦官可真是与大唐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