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爹以后,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下班(希望永远别被领导看到),一到时间,拎起包就往家跑。
门一开,叫一声“果冻”!通常情况,这个小家伙先会一愣,然后咧嘴,从外婆手里挣脱,张牙舞爪向门口爬来。发挥好时,速度惊人;状态差时,动作浮夸却效率低下。到了近前,我会把她从地上高高举起,她则“嘎嘎”直笑。
这成了近期每天下班的保留节目。有一回果冻爬得太快,把淡定的果冻妈也惊到了,直说遗憾没拍下来留念,遂备好手机,让我重新进门,引诱果冻再次表演。
有这么糊弄小孩的妈吗?
军令如山倒,我鞋都脱了,还得乖乖穿好重新进门。没想到,果大咖十分敬业,叫声“果冻”,她还是一样兴奋,再次飞快的爬了过来。
把她抱起高空抛物,又旋转骑马……疯了一阵,果冻玩累了,安静的趴在我的肩上,动也不动。此刻,仿佛时间静止,心都要化了。
02
这种依恋,实在让人着迷。
在她的小心灵里,爸妈就是随时可以满足她的人。饿了,哭闹一下就有奶喝;困了,揉揉眼睛就有人哄她入睡;无聊了,向门口挣扎几下就会被背出家门……只要提出需求,我们都能满足。
遥想果冻长大些,她一天的见闻会和我们分享,她不懂的问题要向我们请教,她还要央求我们再讲一个故事。
我们无所不能,我们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享受被无限崇拜、依恋的感觉。
但实际情况是,这种依恋是有有效期的。
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个区域叫做“腹侧纹状体”,是大脑奖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境下它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从大概13岁开始,腹侧纹状体奖励的情形,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
也就是说,从13岁开始,人对同龄人的重视程度,会超过对父母的重视程度。
你不再是家中的权威媒体,同学说对那才是对的。孩子开始有秘密,更加重视同龄人对TA的看法,并且不愿意对你倾诉。
已经享受了13年的依恋说没就没,就像嗑药正嗨,突然被断掉,这种痛苦,能忍?
03
忍!必须得忍。而且还要学会提前适应这种痛苦。
总有一天,我的果冻会被哪个坏小子牵着手拐跑,或者我要亲自把穿着婚纱的她托付与人。
她会有自己的小日子,自己的孩子,每天忙碌而充实。她甚至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偶尔想起我和她妈,打个不疼不痒的电话,还可能因为认知和观念不同,批评我们这些老顽固几句。
怎么像在说我自己?
前段时间家中有事,来帮忙照顾果冻的爸妈回家已两月有余。人离开了,心还在果冻身上,电话中我们时常聊起她的饮食起居。
某天电话中谈到辅食,聊着聊着就争论起到底应不应该用微波炉来蒸南瓜。我当然力挺微波炉,方便快捷口感好。而我妈则认为微波炉会破坏食物营养,还有辐射,应该用锅蒸。
“微波炉有害,有啥科学依据啊”?我试图引导。
“要个屁的依据,总也不来个电话,来电话还要教育我们”。啪,电话挂断。
讨论个微波炉,咋还急眼了呢?
04
想了半天,终于明白:微波炉有害与否,在我和家人的关系里面,其实根本不重要。
我的问题在于,我关心的是他们说得对不对,而不是关心他们本身。
我有时间笑话他们转发的网络谣言、不科学的育儿知识、对转基因食品的偏见,却没多花点心思想想怎样让他们开心,听听他们唠叨的到底是什么......
即使我完全正确,掌握全宇宙最权威的科学知识,但我并没有用一种更好的方式让他们接受,又有何用?反而,我给他们的感觉,是我不再信任、需要、依赖他们。
明明和自己很亲近的人,却越来越不需要自己了!有这种感受,不发飙才怪。
但是,天知道我有多“需要”他们!妈照顾起果冻,比我们上心一百倍,果冻睡着了,又洗洗涮涮抹桌擦地,一刻不停;爸买菜做饭采购洗碗,一个以前都不怎么做家务的老爷们承担起全天候后勤保障责任。
同事问我带娃累不累?还好啦,反正我们还有时间逛街健身看电影聚餐。
这种“需要”,只是索取,而且还心安理得。《道德经》里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虽然是一个普适法则,但在父母这里,完全不起作用。
我忘记关心他们,但是他们不会忘记关心我。这种关心,不是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问候一句,而是尽其所能帮助、照顾、纵容。
即便远隔万里,我仍然被关心和依恋羁绊。
也许,我要好好学习怎样“哄”父母开心了。
哄不是忽悠,不是哄骗,而是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方法去了解、关心、依恋、需要、肯定。
当父母会哄孩子的时候,他们成了真正的父母。当孩子会“哄”父母的时候,孩子才真正长大。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根本就没有长大。
没长大就没长大吧,父母根本就不在乎,也许他们还希望孩子永远也别长大,永远像小时候一样依恋他们......
依恋,真是一剂温柔的毒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