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高中入学选班的风波之后,儿子的学习状态逐渐进入了一个良性的上升通道,在那个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体制下,他如鱼得水,每考必升,一步一个台阶,至高二之后,已在同届同学家长中,小有名气了。
但儿子有着天生低调的性格,甚至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更不愿引起别人的关注,在许多场合里,总是尽量避开此类话题的讨论。
比如,母子俩一同走着,遇见熟人,询问下孩子的考试成绩,似乎是最平常的话题。
听说你家儿子是一中的尖子生,真厉害!
还行吧!我敷衍着!
咋学习这么好啊,介绍介绍经验,有啥诀窍没有?
熟人继续不依不饶的。
我这边刚想说些什么,儿子已经投来制止的眼神,加带用肢体语言示意。
熟人还在期待中,不断的追问着,我只好实话实说,呵呵,我儿子不让说。
对方笑了,儿子却恼了,揶揄说,老妈,你可真是的,你这么说还不如不说呢!
总之,儿子的学习状态好了,这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遇见好老师
从高二开始,儿子所在的六班,五门主课的任课老师,都是很棒的。
语文课胡方珍老师,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她在儿子高二时接手六班。
当时我与胡老师都是市政协委员,虽不在一个界别,却也时有交集。一次在会议期间,我们在一个桌上用餐,说起语文课的重要性,她即刻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份各学课分数与高考标准分的对照表,耐心地向在场的委员们进行说明和图解。
还清楚记得她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语文试卷的分值,高过所有的学科。形象一点讲,语文试卷多一分或少一分,其所在的名次就会递进或后退若干名。
记得当时我还给她介绍了儿子的语文情况,说他有些偏科,在五门主课中,语文是最弱的。
胡老师安慰我说,现在才高一,下偏科的结论为时过早,聪明的孩子,其他学科又很突出,是不会太过偏科的。
胡老师的教学理念,令我心服口服,当时心里就想,如果儿子能摊上胡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就太幸运了。有经验,有爱心,又深谙学生心理学,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不进步都难。
儿子升入高二后,胡老师果然接手了六班。胡老师的语文课讲得好,丰富又风趣,很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正是从高二起,儿子喜欢上了语文,特别是议论文写得不错,常常受到胡老师的表扬。再加上胡老师和蔼,平易,喜欢在课余时间里给孩子们交流聊天,六班的孩子们因为喜欢胡老师,进而喜欢上语文课的,不止儿子一人。
胡老师讲课从实战出发,她常常对同学们说,英数理化在考试中多得三分五分的,也许显示不出太大的差别,但语文课如果多得三分五分,你就会从密集的分数区脱颖出来,到时候就是填报志愿,选学校,也会容易许多。
当时山东省还实行着标准分,即每科100分换算成150分,胡老师的这种说法,对于高考实战还是很有意义的。
自高二开始,当儿子先后参加了全国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后,又是胡老师,主动找到我,凭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丰富经验和慧眼,建议儿子走推荐保送的路子。
记得胡老师当时是这样说的,虽然孩子各科成绩都很稳定,但高考毕竟还是残酷的,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谁也不能保证一定没有意外发生,比如拉肚子,感冒之类的。所以,根据目前孩子多次参加竞赛的实力,向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去争取推荐保送,应该是有希望的。因为之前有此惯例,名牌中学出来的学生,也是各大名校所青睐的,高中与大学,历来都有着良性的输出输入关系。
胡老师说得诚恳,讲得更细致。作为行外人士,对于孩子保送进高校显然是陌生的。正是因为胡老师的建议,令我有生第一次,先后走进了清华和北大的校园,有了一次近距离了解名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