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友人聊天,说起她的小儿子,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小正太。友人说,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用家里的沙发垫在沙发的拐角处搭帐篷,如果塌了就会再次搭建。随着年龄增长帐篷的规格也开始升级,里面有了柱和梁,有了更多的围挡和空间,这些材料取自家里的晾衣杆、拖把杆以及他可以发现的其他可取之材。帐篷建好后,他会邀请自己的姐姐、妈妈、朋友去他的帐篷里做客喝茶。友人是个性格温柔的女性,为了配合儿子,她需要反向(屁股先进)才能挪进帐篷里,卷曲着身子才能和儿子完成一次愉快的喝茶聚会。后来帐篷塌了,儿子没有再搭建,而是将那个塌了的帐篷当做足球门筐,用来射门。因为他发现那个足球门足够小,而且球射进去后球不会弹得到处是,这样既能满足自己射门的乐趣,又能满足不破坏家里物品的需要,完美!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孩子之所以喜欢搭建帐篷,是出于本能的求生欲。因为幼儿和妈妈分离,也就是当他意识到他和妈妈不是一个整体的时候带来了焦虑,出于自救,幼儿会主动为自己寻求内心的安全感,将之前妈妈带给他的温暖安全的感觉内化到自己的心里,就相当于随身携带着一个24小时的妈妈,陪伴在自己的身旁。此时搭建帐篷是个过渡性客体,同时也在趋“中心化”,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且需要养育者的配合。这里友人做的就非常好,她没有制止,或鼓励、或积极参与、或默许。
大家不要以为孩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不制止就是允许,还有一个后续工作非常重要,就是允许他的作品长期存在。也就是,你没有在他离开后、睡着后、或者你认为他不玩了之后,去把帐篷拆掉。同时,你还要积极参与,哪怕你需要反向挪进他的帐篷。很多家长为了家里的干净整洁,在孩子睡着后会把家里打扫干净、恢复原样,自然也把搭建帐篷的各种物资物归原处,比如我。这些在成人看似如常的行为,在幼儿的心里却象征着毁灭和不允许。他会再次搭建,如果你继续拆,重复几次他就不再搭建了,但那不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了,而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他相信了自己是不被允许的,这会激发幼儿的被抛弃感。这时候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安全感,还有孩子无所不能的掌控感,这是自信的基础。
当小正太的帐篷塌了之后他没有再重建,我向友人表达了祝贺,因为此时孩子的“中心化”已经完成,妈妈安全温柔的感觉已经完全内化到他的心里,同时他的边界感也建立了起来。帐篷的边界就是他心中的边界,所以他会邀请喜欢的人进入帐篷里,那是他内心最安全、最柔软、最自在的部分。搭建帐篷的使命已终结,妈妈就在那里不会跑了,我不会被抛弃了,我现在要想想怎样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为那个样子。此时,孩子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开始建立理想化的自我。孩子的主动性,就是这样在游戏中被调动了起来!
我们的一生,尤其是在青春期,身体里会有一场战争,艾里克森称之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如果这场战争是在孩子自身平稳的基础上,是在孩子心中烙印般的安全感的指引下,那么他的人格就会得到正性地强化和发展。如果不是,则要吃很多苦头。所以我恳请所有家长,允许你的孩子,在游戏中尽情玩耍!
我想跟大家特别介绍的是,小正太搭建帐篷这个过程就是地板游戏的一种,而地板游戏是沙盘游戏治疗的前身,请相信它的疗效!如果亲爱的你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金钱带孩子去到沙盘室,不要紧,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玩地板游戏,可以通过允许孩子玩地板游戏,来帮助孩子完成“中心化”的工作,为青春期的到来做好准备。
同时,如果我们错过了孩子“中心化”的最佳时期,不要慌、不要气馁,我们可以补救,也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那是值得的!
愿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好容器!
(本人简书所发布作品均为原创,如有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