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一间闲搁置房前几天被清理干净,里面放了几台缝纫机,成了一个简单的服装加工地。每天早晨上班走在那里就能听见缝纫机发出踏踏踏的声音,晚上接孩子回来依然能听到里面踏踏踏的缝纫声。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妈妈的缝纫机,想起来那些年每天夜里听到的踏踏声。
妈妈有一台蝴蝶牌的缝纫机,听妈妈说,这台缝纫机比我的年龄还大,是爸爸在云南当兵的时候从那里买回来的。那个时候缝纫机是个大物件,一个村子里还没有一两台。加上妈妈会裁缝衣服,所以她的缝纫机几乎没有停过,我的两个姐姐和几个堂姐都是在这台缝纫机上学会做衣服的。记得小时候妈妈在集上有个裁缝铺,白天收的布料晚上要加班去做。特别是到了年关,妈妈每每熬到半夜,第二天又早早的起床。所以我们都是在缝纫机的踏踏声中入睡,又在缝纫机的踏踏声中醒来。白天干农活忙,晚上妈妈抽出时间加工帽子,就是原来那种黄色的军帽形状的,还有蓝色的,让大姐拿到集市上去卖。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妈妈的缝纫机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过年的时候妈妈还会给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弟弟妹妹比较小,就用妈妈帮别人裁缝衣服剩下的碎布拼成的。虽是碎布条条,但是妈妈把它拼成漂亮的图案,穿起来依然新颖耐看。记得刚上学的时候妈妈还用碎布帮我拼了一个书包,一面是各种颜色拼成的五角星,一面是葵花头,还缝制了花边,可惜后来有了新书包就扔掉了,要不然放到现在一定是个工艺品。
这台缝纫机可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有一个很小的油壶,每当缝纫机发出不协调声音的时候,妈妈就去滴上几滴油,调整一下。没事的时候妈妈就用布把缝纫机擦的一尘不染。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缝纫机,很多人去商店买衣服,已不再穿自己加工的衣服,妈妈的缝纫机算闲置下来了。我们从乡下搬到城里的时候,妈妈小心翼翼的把她的缝纫机也带了过来,没想到又派上了大用场。帮周围的邻居缝补衣服,做床罩,沙发罩,帮邻居缝制婴儿棉衣。每每这个时候妈妈又兴奋起来了,把小茶几擦干净,把布铺平,拿起她用了多少年的尺子,画粉,量体,裁衣,缝纫……看到邻居们满意的拿走了,妈妈脸上又漾起了幸福的笑容。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缝纫机上的花纹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机身依然完好,机板擦的锃亮。缝纫机的边上又添了新物件――妈妈的认针器(妈妈眼睛不好,十几年前就增添了这个东西,它可帮了妈妈的大忙。),不用的时候妈妈就用一块红色的金丝绒布把她的宝贝缝纫机蒙起来。
现在家里放缝纫机的越来越少了,缝纫机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了,但是妈妈依然把她当成宝贝,把它放在窗户下最明亮的地方,用的时候小心的打开,用完之后赶紧遮起来,不让它落半点灰尘。
妈妈的缝纫机,它安详的躺在窗户下,记载着那些难忘的岁月,保留着那些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