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接到带小朋友留园走读任务,虽然以前带学友走过,但是比较散漫,也没写稿子,而且那还是一两年前的事,许多细节已经模糊,所以这次任务艰巨。
这两天诸事繁忙,时间奇缺,拖到今天必须交稿,看来今天要通宵了。
复制一些刚刚写好的关于留园三任主任的文字到这里,充当作业吧!
留园的三任园主:
1、 徐泰时(1540-1598),苏州长洲人。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官至工部营缮郎中、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七年(1593)回籍,在花步里建造园圃。
徐泰时去世后,其子徐溶在园西不远处又建宅园,后人分别称东园、西园。东园即今留园,西园后由徐溶舍宅为寺,即今戒律幢寺。
徐泰时爱石,请叠石高手周丹泉叠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
宋朱勔大搞花石纲时,得瑞云、紫云、观音三峰,玲珑高耸,后归郇阳董氏,移置东园徐氏。(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迎接乾隆第五次下江南,瑞云峰被移至苏州织造府西花园。)
【乾隆一共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
2、刘恕(1759-1816),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广西右江兵备道、洞庭东山人,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里人、十二峰啸客等。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园林学家、收藏家,俗称刘园,建寒碧庄十二峰。园称“寒碧山庄”。
刘恕“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著有《牡丹新谱》《茶花说》《石供说》。因为爱石,且故居在东山芙蓉峰下,所以自号蓉峰。
修建寒碧庄时,瑞云峰已经移到织造府了,而冠云峰在园外。刘蓉峰千方百计罗致了奇石十二峰,请王学浩作画,潘奕隽等人题诗。
后又有独秀、段锦:竞爽、迎辉、晚翠五峰及拂云、苍鳞两只石笋,安置在石林小院之中。
刘恕好书法,现在留园中所留380多方书条石,绝大多数是刘恕收集的。
清袁学澜《寒碧庄》诗云:
东园池馆旧传闻,载酒重来访瑞云。
春在柳娇花媚处,蝶蜂飞集镂金裙。
3、盛康、盛宣怀父子。
盛康(1814-1902),字勖存号旭人,晚号留园主人,常州人。1840年中举,1844年中进士。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盛康从湖北布政使任上富贵告老,在苏州购得刘氏寒壁庄,修葺后改名留园。1888-1891年间,增辟东西两园,把冠云峰围入园内,建戏楼、林泉耆宿之馆、代云庵等。
盛宣怀(1844-1916),盛康长子,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抱定“办大事”“做高官”的志向,在“洋务运动中,成为中国第一代官僚资产阶级的领头人。
盛宣怀为清廷“富强要政”的大业中,先后创办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天津电报局;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芦汉铁路;第一所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第一所正规师范学堂-南阳公学师范班;以及上海总商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华盛纺织厂、中国红十字会。11项中有大半办在上海。
盛宣怀最后授邮传大臣、国务大臣,诰授光禄大夫。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灵柩从上海移到苏州留园盛家祠堂。为了出殡,工部局特将南京路交通管制一天。送葬队伍3人一辆马车,从上海斜桥盛家老公馆一直排到外滩,前头队伍已经到达外滩折返了,后面还有队伍没出发。而苏州方面,盛家特地拓宽了留园马路,这也是苏州近代史上的第一条大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