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眼里的“大丈夫”是从功利的角度定位的。公孙衍曾佩带五国相印,风光一时,而张仪提倡连横,终助秦王称雄天下。景春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各种光环和荣耀,因此也去学习纵横之术,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打心底里鄙视公孙衍和张仪这些人,认为他们只知道一味顺从和迎合君主的喜好,左右周旋,就像妇女顺从自己丈夫一样,以顺从为最大的原则,没有人格和操守可言,属于仆妾之臣。孟子一向重视德行、仁义,因此他不赞同景春的观点。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眼里的大丈夫标准。
孟子认为,大丈夫首先是品行上的以民为本的社会责任的担当,其次才是行为上的荣辱得失宦海沉浮的名利。所以在孟子眼里,公孙衍、张仪只能算得上英雄,他们只有行为处事的表现,却没有个人德行的准则。
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元代的文天祥在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铭文”。被逼无奈的刘禹锡写下了《陋室铭》,这能够看出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周敦颐年少时志存高远,从政时主张廉政廉洁,厌恶世俗追名逐利之风。他写下了《爱莲说》,他把君子比作莲,表明了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和坚贞操守。
作为“现代文学之父”的鲁迅,“宁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他们都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用优秀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报国志。
以上所提到的文质兼美的作品都已入选我们所学教材,它们时刻陶冶着我们的情操,砥砺我们的思想。透过文章,我们总结一下其作者的可贵之处。
第一,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他们都有处事的标准和品行操守,不为迎合君主的喜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二,他们的意志是坚定的。他们遭遇挫折时仍坚定信念。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时,依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第三,他们为社会做贡献。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他们虽然扮演了另类的角色,被排挤被打压甚至被杀害,但是他们用甘于牺牲加快了社会文明程度加深的步伐。
他们是真正“大丈夫”风范的践行者。当代中学生,应当发扬高尚的道德风格,踏着先辈们的光辉足迹,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而读书,使自己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