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民生答卷要让"问题清单"变"幸福清单"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意见从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多方面部署,提出多项是实实在在、普惠可及的惠民便民举措。

  最近,某小区新建的社区食堂里,老人们捧着热气腾腾的汤包感叹"再不用凑合吃饭了",这个暖心的场景被网友顶上热搜,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茅草房改造"到"厕所革命",从"大病医保"到"双减政策",一项项民生工程串起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踏上新征程,我们更要瞄准百姓"急难愁盼",以绣花功夫织就民生幸福网,让发展成果在群众心坎上绽放。

  民生痛点就是政策落点。湖南某县城的"马路早市"已经存在三十年,菜农们与城管长期打"游击战"。当地政府没有选择"一刀切",而是改建智慧农贸市场,划定临时疏导区,配备导购员教老人使用二维码。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启示我们,民生工作要善于做加减法。像治理群租房乱象,上海市创新推出"一间房·一张床"公租房模式:应对托育难题,杭州市推出社区"临时看护角"。只要抓住群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痛点就能转化为改革的突破口。

  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新格局。提供在深圳福田区,"民生微实事"平台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上报问题。路面坑洼、树木倒伏等诉求,两小时内必有响应。这种"未诉先办"的治理革新,正是现代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北京市建立的"接诉即办"智能系统,日均处理诉求3万件:浙江省推广的"浙里救"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一键通办"。当大数据绘就民情地图,区块链保障资金透明,人工智能预警矛盾风险,民生工作就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构建共建共享民生共同体。武汉某社区发动退休教师组建"四点半课堂",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周末兴趣班",民营医院定期开展义诊。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编织起温暖的民生保障网。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26.7万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1.7%。在成都,"社区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驿站建设;在苏州,"时间银行"让志愿服务可持续。当政府、市场、社会同频共振,民生工程就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美好生活创造行动。

  从黄土地上的"温饱工程"到数字时代的"幸福工程",民生改善永远在路上。在天津和平区,89岁的陈奶奶通过智能手环,享受到了助餐、助医等"五助"服务;在甘肃定西,留守儿童通过"云课堂"跟着特级教师学古诗。这些点滴改变,犹如繁星点点,终将汇成璀璨银河。当党员干部常坐百姓炕头,政策制定常聚群众智慧,民生答卷必能写满幸福密码,托举起亿万人民稳稳的幸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