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对待自己一样地去对待他人,爱自己一样地去爱他人。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爱他人,却常常无法做到爱自己最亲近的人,也许是爱得太深,所以常常伤害也最深,正所谓“爱之深,痛之弥,伤之切”。
在五维教练领导力的课堂上,陈序老师告诉我们,教练认为“你ok我OK,人人都是有能力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善意的动机。”因此,教练总是欣赏和激励他人。学了教练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看待人、事更加积极了,很多原来看不顺眼的人看顺眼了,很多耿耿于怀的事情释怀了,因为我看到的是他们正面的动机、善意的初衷,我看到的是事情否极泰来的一面。
于是,我试着把教练的理念运用到生活当中,用教练的语言和老公对话,用教练的方式对儿子开展亲子教育,但是我发现自己屡屡失败,因为我对他们总是缺乏耐心,总是难掩苛责之辞,始终无法做到和颜悦色。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我们可以做到对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友善,却无法对亲人友善,我们往往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比如上班迟到了,责怪父母没及时叫我们起床;工作不顺心了,责怪爱人没把家务做好;孩子没按自己的要求行事,责怪孩子不听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也许在家庭之外,我们总是戴着面具,我们可以隐藏或者克制自己的情绪,以求在外人面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但是在家庭之内,我们完全袒露自己,毫不掩饰,于是就把喜怒哀乐的真性情全部呈现,最多时候把情绪发泄在亲人身上。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深到骨子里的教养,就是不对亲近的人发火》,颇有感触。就在去年六月份,我对父亲发了一次脾气,我责怪父亲太溺爱弟弟,总是要求我关照他,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没想到那次发火让父亲气得胸闷,在回家的火车上突发心肌梗塞,还好命大,由于及时抢救挽回了生命,但是心脏搭桥手术也让父亲吃了苦头,而且落下长期服药的毛病。这件事让我深深地自责,若是能心平气和地与父亲沟通,也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他们发火?夫妻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他们发火?孩子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我们有什么理由对他们发火?我们沉醉在亲人的爱里,如果因为自己的情绪化对他们造成伤害,无疑就是一场悲凉的惨剧。
人们说:你永远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我想,这应该真是个悲凉的真理。周国平说过,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就是一种教养。莫将沉醉换悲凉,愿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深到骨子里的教养,莫让最爱的人受到最深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