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阅读文学书的方法的书?
作者希利斯·米勒是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全书九万字(差不多两篇硕士论文的长度)共230页,我用了两天完成了全书的第一遍阅读,其中第一天从下午开始到晚上我就读了193页,第二天早上读完剩下的几十页。
实话说第一遍读完并不觉得这本书好读,当时只是划出了其中的精彩片段和句子。然后从今天早上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笔记10页),记笔记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又重读了一下。当第二次阅读时才发现作者的真诚与精彩的关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同时也看到了作者在致谢中说到的他写作本书时“迷离的眼神,梦一般的恍惚”。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的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
一、文学的在当代社会的命运
这本书的名字叫“文学死了吗”我想很多人是因为看见这个书名才开始阅读本书的。那么作者的答案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指出文学理论的繁荣标志着文学的死亡,并且认为“很多人觉的文学的处境岌岌可危,至少肯定无法再被当做理所当然的了”。对此我也有同感,昨天早上出图书馆从我身边路过两个姑娘声音很大的说“呀,我一刷抖音就停不下来了,一晚上的时间又被浪费了”。是啊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软件的“小视频”世界中,人们深深的被这些东西吸引着,文学以不再是一种进入“别人的”“另一个”世界的唯一方式了。然而,作者也指出“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一个人类文化中,它都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而且在文学的秘密这一章里作者赞成德里达的观点“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古老的意义找到和遇到,然后文学作品通过影响读者的信念、行为(常常是决定性的)又重新进入现实世界”。而小视频、电影、游戏等是已设定好的一个虚拟世界,观者、参与者只需短暂的投入即可立即获得忘我的快感,然而其影响往往也很短暂或者有限,只是让眼睛更疲乏或还可激发潜藏的欲望。当然文学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左右有时也有坏的,但我们说的公认的经典作品文学世界基本是正面的影响。
作者认为每个时代人们进入虚拟世界的需要总之是要被满足的―“如果不被文学作品满足,就要被电脑游戏、电影、录像带上的流行歌曲来满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当代遇到了挑战,这同时也解释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的原因。而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去进入经典,把游戏当成消遣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么怎么来阅读文学作品呢?正确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是什么呢?
二、从“癫狂”到“批判”
艾略特说过一句名言“诗中的意义,就好比盗贼在进入房子之前,丢给看门狗的那块肉”。
几乎全民识字的时代,大多数人以为自己会阅读,而事实是我们不会阅读,很多人以为占有了那块肉,嚼碎吃到肚子里,阅读就完成了。甚至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也要去借助罗振宇得到APP“每天听本书”的十几二十分钟的解读,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每天花一块钱买一块别人为我们做熟的加工了的肉,而不会在有时间去沉浸书中。
那么正确的阅读方式是什么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阅读需要一种康德口中的“癫狂”状态,即毫不保留的交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情感、想象,在词语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内心再次创造作品中的那个独特世界,要天真地、孩子般地投身到阅读中去,没有怀疑、保留或者质询。而要实现这一点,作者认为必须以某种速度进行阅读,作者举了我们听音乐的情况作为例子,初次阅读和听音乐一样不能在一个音符(一个词语)上耽搁的时间太久,这样它就失去魅力了。我记得我曾经在高二时让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有一位同学只看了几页就说他,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大学时给我们上文学理论课的一位老师说他怎么觉的大家都说好看的《平凡的世界》没有太大意思,我想或许是这本书真的像他们所说的没意思,或许他们在进入路遥先生所发现的那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进行了预判和怀疑,于是根本就没有进去。
当然阅读也不能完全就天真的阅读,如果没有任何怀疑就会让“盗贼进入”房间。因此还需要缓慢的阅读、批判的阅读,比较、怀疑、质疑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阅读当时关注的不是作品打开的新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是如何打开的?这里作者举了自己在少年时阅读《瑞士人罗宾逊一家》的体验,以及几十年后作为一个专业读者再次做的比较阅读。作者说他小时候初次阅读这本书,完全相信书中的世界是存在的,即使家人告诉他这是一本小说。这跟我读《平凡的世界》时的体验是一样的,我现在不愿意看根据作品改变的电视剧,不愿意对这本书进行解构的阅读,是因为我相信高二那年冬天两天两夜我进入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不愿意出来,那年我读了七遍。我有家里有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但我从来没有再看完过。然而我知道我必须再次对这本书进行阅读,到我只愿意读当年在宿舍上铺一堆书中发现的那本封皮破旧纸质发黄的版本,因此我最近又在孔网上买了一本二手的之前的版本相似的书。书还没有回来,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再读一遍,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读?
作者的观点是必须同时以两种方式读,我的观点是人的一生一定要先有这么一次完全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只要这么一次,这是一个人对书本阅读兴趣的起点,它会潜藏在你的内心,永不消散。作者最后说“我对第一次阅读《瑞士人罗宾逊一家》的天真的轻信,有一种忧伤的怀念,那是一种已经失去的,永远无法收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