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出生时父母正当盛年,父母的认知、知识、经验、调整能力、适当能力、应对能力等等都强于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出现困难的时候,父母很困难、很苦恼、很焦虑、很无奈,同样的感受也会在孩子上,只是更多的时候,孩子无法表达,或者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从而或者困在心里压抑苦闷,或者粗暴表达被视为叛逆。


要求所有父母都能懂孩子的心理,这过份了,也不现实,但如果要求孩子都能懂父母的心思,则更过份,更不现实,而且是更不符合人性和人的发展规律的。


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高,一个矮,一个能力强,一个能力弱,当需要调整视角(关系)的时候,作为有能力影响关系状态的个体,孩子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或者跳起来,或者被抱起来,甚至被托举起来,才可能做到跟大人一样(影响关系状态),而大人则可能只需蹲低或俯身。


不幸的是,现实中通常更多情况下是父母提出要求,孩子去满足父母的要求,而孩子的需求被有意(比如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省心省事,很早就把孩子送去寄宿)无意(比如有些父母回家就玩手机,看电视,打牌)地忽视或无视。


当我们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状态看成一个整体的时候,父母和子女都是影响这个整体的参与者,但影响力通常是不一样的,父母的改善通常会比孩子的改善对整体影响更大。


任何人的改变都是困难的,因为改变会痛,是大脑能感知到的真实的痛,没有人喜欢痛,因此我们可能会回避、退缩或者抵挡自己身上改变的发生,或者寄希望于他人发生改变。


当人主动改变的时候所感知到的痛,与不得不改变时所感知到的痛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自己用针扎一下自己,和不小心被针扎到时感知的痛,后者会感觉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