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份作业。最近在得到App订阅了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课程初始就在讲用户心理,学了一部分后,觉得应该反思一下,并以作业的形式输出。此为第二份作业:用户决策时的有趣效应。
友情链接上一份作业:用户心理:花钱与省钱的小九九
每个人在做决策、选择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偏好,或有自己的一套心理决策机制,我姑且称其为效应吧。为了让气氛显得简单、轻松一些,我给这些效应又加了一个形容词:有趣。
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有趣的效应:语义效应。
1、什么是语义效应?
语义,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含义,更直白一些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字去表达某种意思。理解了语义,那语义效应就容易多了,就是用户表达某种含义时,采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但不同的方式、顺序,可能得到的反馈会截止不同。
- 举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如果问他的妈妈说:“妈妈,妈妈,我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看电视吗?”,
他妈妈肯定会说:“不可以,学习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
小男孩又问:“妈妈,妈妈,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学习吗?”,
他妈妈很有可能会说:“可以啊,真是好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还不忘了要学习呢”。
孩子前后两次一字不差的问题,得到了妈妈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唯一的区别仅仅是调整了一下文字的顺序,这就是语义效应,有趣的语义效应。
为什么这样呢?
对妈妈而言,孩子学习是好事,必须鼓励;看电视是坏事,必须控制。
学习时看电视,好事(学习)已经发生,再去做坏事(看电视),这怎么行?对妈妈来说,这是一种“失去”的心理;
看电视时学习,坏事已经发生,既然已成事实,那再去做好事(学习),当然鼓励,对妈妈来说,这是一种“得到”的心理。
语义效应的本质就是用户的得失心理,即人都喜欢规避损失,却乐于享受收益。
2、案例分析:语义效应有什么用?
-
案例:A先生是一位饭店的店长,一直计划通过好评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但用户用餐完毕又不愿意评论,因此他想推出一个“评论即送新鲜水果”的活动,第一天推出就碰壁连连,不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到引起了部分用户的不满。
我们先来看看A先生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引起了用户的不满?
用户点餐完毕,A先生就过去跟用户说:“您好,我们最近推出了一个活动,如果你现在评论,我们赠送你一份新鲜的水果”;
用户回答:“好”,但并未行动,A先生就站在旁边等;
过了30秒,又问用户:“你评论了吗?”;
用户瞬间就不耐烦了,并说道“你能别逼我吗?我会评论的”;
瞬间整个气氛就非常尴尬,活动目的没达到,反到惹得用户不开心。
为什么?
用户的得失心理啊,A先生让用户先评论,他再送出新鲜水果,对他而言是先得后失,非常符合其得失心理,但对用户而言,恰好相反,必须是先失后得,必然会有防备心理。
如果你的A先生,怎么办?
直接拿着一份新鲜水果,先送给用户,并说 您好,我们最近推出了一个活动,我们赠送你一份新鲜的水果,如果可以的话给我们一个评论。
PS:这个案例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文中的用户即是我本人,至于餐厅,我就先不说了。最后服务员的解决方案确实就如文中所述
3、语义效应还能解决那些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5岁孩子的父母,想让孩子把蛋糕分给其他小伙伴,但孩子又不愿意,怎么办?
可以尝试说“以后他们会分享玩具给你玩,如果你现在分享蛋糕给他们吃的话”,或许孩子就愿意分享了;如果你是做在线教育的,想让学生报名您的课程,可以尝试推出免费试听课或让用户先上部分课后再付钱;
如果你是做内容型产品的,在纠结到底是做喜欢这个功能,还是做收藏这个功能,你可以考虑下用户的“得失”心理;
如果你是租房的,你可以提前2个月告诉你的房客,说今年整体房租涨价非常厉害,基本都在500元左右,等到真正签约时,仅涨200元,可能房客的不止不会不告诉,还会感谢你呢;
如果你是写文章的,又想通过文章变现,可以告诉阅读者“您可永久免费阅读我所有的文章,如果对你恰好有帮助,还烦请不忘打赏个1块、2块的哦”;
写作最后
1、声明:语义效应这一概念并非本人原创,此文是针对这一概念结合自己的思考、理解,并加入一些案例来抛砖引玉,望对您有所启发;
2、说明:用户决策时的有趣效应还有好几个(比如确定效应、锚定效应等),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可关注我哦;
3、最后的最后:我搬砖,我快乐,争做一台搬砖领域的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