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近晚,接到一个家长来电,征询我可否晚上临时约一节课,语气中带着点点焦虑与急躁,我简单询问下原因,是孩子出了点状况,想听听我的意见,我便应允了她的请求。
她跟我上课已有几年时间,之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在电话中紧急“求救”,觉得自己内心受到了重创,希望从我这觅得相对完备的应对方案。
她是一个极爱孩子的妈妈,像全天下几乎所有的妈妈一样,甘愿为孩子倾其所有。孩子乐,我便乐;孩子痛,我更痛。一种近乎“忘我”的爱,因为对孩子太爱,却在很多时候丢了自己。
的确,很多父母都想做一只雄鹰,庇护孩子事事周全。雄鹰有一飞冲天的勇气,这是做父母的气魄,因父母这个身份而变得勇敢,巡视孩子周遭,想摒弃掉一切可能的威胁和潜在的危险。于是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焦虑也就已成了当下为人父母的常态,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内心充满了担忧,担忧孩子成绩不理想,担忧孩子跟同学相处不好,担忧孩子作业,担忧孩子睡不好觉,担忧老师对孩子不公……因被种种担忧侵扰着内心,“担忧”便成了教养孩子的背景。为了不出现任何意外,为了让一切都发生在意料之中,父母会用心安排孩子的一切,从生活起居到学习交友,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我很欣赏父母这种努力尽责的态度,但是这样的爱的确太过沉重,令人窒息的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压垮孩子稚嫩的生命。
一定程度上说,父母做这些是父母自己的心理需要,父母爱的更多的是自己,是为满足自己而不自觉去掌控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所致。
当然,我并非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却常因过分用力,一厢情愿地规划,而偏离了应该有的尺度,太爱也会带来潜在的伤害,被操控的孩子迟早会滑出父母预想的轨道。渐行渐远的孩子会留给父母一个陌生的背影,落寞的父母也只能在原地一声叹息。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个预定的心理机能,每一个孩子也都有一个自己去成长的生存本能,孩子会按照他生命本能地展开序列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
所以, 父母要少一些担忧,多一些祝福。古人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激发孩子的成长内驱力,操控只会使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孩子会因此丢了自己,找不到前行的路。
就如《On Children》中所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
放手让孩子去飞吧!勇敢地让孩子做一只翱翔天地的雏鹰,天的宽,地的广,山的高,海的蓝,才能尽收其眼底!
祝福天下所有孩子和父母,爱要适度,才能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