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成为高手?
2018.01.15 15:33* 字数 3287 阅读 1030评论 0喜欢 4
前两期给大家分别介绍了影响我们终身成长背后的那个“成长定律”,以及看懂了成长曲线后从“活在过去”转向“活在未来”,不再做那个艳羡别人成功,而是去努力争取自己未来的人。那道理大家都懂,可该如何去做呢?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业余棋手总是下不过专业棋手?
为什么武术爱好者肯定打不过格斗士?
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一万小时定律
我想大家都一定听过过“1万小时”定律吧,1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通俗的说就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但是,我们只要在一个领域坚持1万小时就能成为那个很厉害的人吗?可工作了5年、10年、甚至20年的人很多,真正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却寥寥无几?可同时也有的人年纪轻轻就能获得非凡的成就,这背后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有一个巨大的缺陷,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时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开20年车的老司机的水平不如只开了5年车的赛车手水平高,因为当一个动作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到你想都不用想的时候,你就再也不会想办法去提升了。
千万别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
一旦某个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说明到了舒适区,这个时候就赶紧往前走,一定要跳出你的舒适区,进入到你的学习区和恐慌区,去练习更高级的动作。
“下底传中”把运动员练废了,“倒背如流”把好学生练废了。—— 《万万没想到》(万维钢著)
刻意练习
所以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并不是学的越多越好,也不是学的时间越长越好。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刻意练习》,是学习领域一本经典著作,对于在任何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本文从中总结提炼出来3条方法论,也是整本书的精髓所在:1、 创建模型;2、刻意练习;3、及时反馈。
创建模型
第一条“创建模型”是刻意练习方法论里面最最重要的一条。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的心理结构。新手和高手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心理表征的不同。书中有一个案例特别生动,让运动员观看比赛(足球)视频,在球员接到球的时候,暂停,让运动员分析接下来球员的表现。这里要说的是,越厉害的运动员,对球员接下来的策略预测的越准。而这样的预测能力就是心理表征的作用。
用万维钢《万万没想到》里面的解释更通俗,更传神。专业人士在基础训练时,学的是什么?答案是是“套路”。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那何为套路?套路就是围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律师的案例,数学家的公式,科学家的定律,电影的桥段,商业的模式。
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tvtropes.org 是一个专门研究桥段的神奇网站,桥段(tropes)是剧情的基本粒子,基本单位。其中有一个桥段叫做“Always a bigger fish(总有一条更大的鱼)”:把英雄从一个危险中拯救出来的拯救者其实是一个更大的危险。这其实在非常多的电影电视剧当中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桥段。专业人士研究,这种桥段和反差是非常适合挑起人们的兴趣的。比如幽默也有桥段,幽默的桥段叫做“包袱”。再比如“追逐戏”,这个网站里研究总结出来57种不同的桥段,几乎所有的追逐戏场景都逃不出这57个桥段。桥段的研究使剧本创作从随性变成专业。
那对我们个人来讲,我们要想成长为那个厉害的人的那个套路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可以眨眼之间就能做出判断和决定?答案就是影响成长的4大因素中的第一个思维方式,或者叫思维模型。
很多人都会每天都会给自己做个“to-do list”,但那个“to-do list”全都是今天要做的事,是事情本身,每天忙于重复日常的工作经验,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今天做了,明天再做,后天再再做,到后来变得完全自动化麻木化了,每天都只是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而已,可能20年过后和第1年做的事情还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进步。完全没有考虑所做的那个事情背后的套路是什么,那个方法论是什么,那个思维模型是什么。所以切记永远不要在工作的重复当中,试图认为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在自己理性思考的情况下,找到这些经验背后的东西,背后的规律。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现或创建专业领域背后的思维模型。这个才是绝顶高手和普通人,专业和业余背后的那个根本区别。
思维模型在本文中先不展开讲解,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重点向大家讲解各个领域里的思维模型,以及如何发现和找到自己的思维模型。
刻意练习
创建了那个正确的有效的思维模型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刻意练习。
专业人士在刻意练习的时候练的又是什么呢?练得就是上面讲的套路、思维模型,通过反复的专项训练和刻意练习,逐步形成我们的心理表征。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里面举了个例子,他说中国的球队特别擅长“以赛代练”,比如说CBA精挑细选的青年远动员,一次出国比赛,本来以为很轻松地就能把韩国日本拿下,结果却输了,专家一看就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基本功不行。国家队挑中的青年运动员的基本功居然不行,大家一定很奇怪吧。再找一下原因,为什么呢?这些运动员在16、17岁的时候就被挑选到国家队当中,这个年龄正是练基本功的时候,挑选到国家队哪有时间去练基本功,所以恰恰是“以赛代练”毁了中国球员的基本功。
不是说我们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能练就基本功的,基本功是需要提炼出来专门去训练的。对基本功的练习,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对模式、模型、方法论的练习。比如对专业运动员来讲,不是通过比赛让你能力提高,而是专项的基本功训练让运动员的水平提高。
老喻: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
美国高水平橄榄球运动员只有1%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时间都是针对特殊技术动作的基础训练。——《万万没想到》
研究表明,棋手用来记定式和打棋谱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对手对弈的时间,是棋手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刻意练习》
音乐训练也强调“分块”练习,把整首曲子分解为很多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一开始甚至不允许演奏整个曲子。——《万万没想到》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翻译家亚伯拉罕森:你觉得中国作家写作水平如何和英美一些作家相比,如何? 亚伯拉罕森:我个人感觉在技巧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大部分中国作家几乎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而在美国,专门的写作课非常多,内容也很成熟。我知道很多中国作家对这些写作班非常不屑。
及时反馈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高尔夫运动员、象棋运动员还需要教练?通常这些运动员的水平远远高于教练。
教练的第一作用不是一直打鸡血,而是在训练中以旁观者身份提供及时反馈,随时指出运动员的问题。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
刻意练习的最高目的是将套路“内化”到大脑中,因为大脑是识别不了这个套路是不是正确的,所以错误的练习危害是极大的,反复错误的联系也会被内化到大脑当中,无法消除。大脑中的神经元如果经常被一起激发,它们最终就会被连在一起。于是,不同技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不同的网络结构。换句话说,技能是“长”在大脑之中的!高手和普通人的本质区别:高手拥有长期正确训练所获得的特殊脑神经结构。
刻意练习的方法把通过训练成为高手这个过程讲的更加透彻,更具有指导性,所以必须在刻意练习的前提下,1万小时定律才有用。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潜力,成为在某个或者多个领域都很厉害的人。
如何学习“刻意练习”
1、理论:刻意练习
2、方法论:创建模型,刻意练习,及时反馈
3、参考书:《刻意练习》,《穷查理宝典》
4、练习:为自己设计一个刻意练习
(本文内容是对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教授的讲座《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的整理。)
昨天注册了樊登读书会,听了第一本书《刻意练习》。
这本书是我最开始了解知识付费时正流行的,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在他们的文章或课堂上提到这本书,所以我特意从当当网上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本电子版。
粗略地阅读了一遍之后,我对那些在自己的文章或课堂上推崇这本书的老师们愈加敬佩起来,他们是怎样从这本枯燥无聊的书中推演出那么多有价值的理论的呢?
但是通过听樊登讲解这本书,我竟然觉得这本书其实真的还不错。
《刻意练习》的作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安德斯 艾利克森博士,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本书首先向我们披露了“天才的真相”,通过莫扎特、帕格尼尼等“天才”的实例告诉我们,所谓的“天才”,并非真的天生具有某种神力,而是后天通过“刻意练习”才取得的成功。
什么样的练习才是“刻意练习”呢?我们也一样在努力的练习,为什么就成不了天才呢?艾利克森告诉我们,练习的方法有两种,我们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采用的都是第一种,叫做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去做某一件事,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方法。还有一种有目的的高效练习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有四个特征:
1、有明确的目标。
2、练习时务必专注。
3、有反馈。
4、走出舒适区。
艾利克森还告诉我们,很多人没有能够成为“天才”,大多是因为自己心理层面的障碍,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大脑的适应力,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比如科学界曾经认为,成年人的大脑布线已经固定,但是通过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发现,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此外对马拉松、跳水等项目地研究也再次证实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证据都表明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类的潜能可以被构筑,而非简单地发掘。
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心理表征。当大脑和身体不断适应新的极限时,就能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正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
那么什么是心理表征?它是一种与我们大脑中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简单理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下意识”。
例如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亚历山大 阿瘳欣,可以同时接受26人的盲棋挑战,成绩还不错,不是因为他是记忆高手,而是因为多年的刻意练习形成了符合他的心理表征。
要想建立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就要“刻意练习”。运用刻意练习,是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追求中变得更加杰出的基本路线图。
《刻意练习》这本书还为我们举例说明了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刻意练习”。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有想要学习画画、写作的梦想,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做:
1、找到一位好导师。经验丰富的导师可以观察、示范、反馈,并设计克服缺陷的练习。
没有导师怎么办?自己创造刻意练习的机会。
2、三F原则。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 以及纠正(fixit)。
3、保持动机。着手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很多人认为能够坚持练习的人都具有罕见的意志力,这是不对的,能够让人们坚持练习的,是动机。
艾利克森通过研究大量的杰出人物成长经历,总结出了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爱迪生的那句“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的名言,既是对“天才”最好的诠释,也是对《刻意练习》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我们常常无比羡慕那些领域里的杰出人物,其实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有目的地“刻意练习”而已。
你想成为天才吗?不如也开始利用书中的方法刻意练习吧。
作者:白素心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548f9a4c0e2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