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涂磊和一对母女的咨询辅导视频,其中那个女儿说到,她从来是报喜不报忧。
如果你是孩子,你对你的父母也是报喜不报忧吗?为什么你会这么做呢?
其实孩子只报喜不报忧,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一、我怕你担心啊。
报喜不报忧的子女,最怕的是给对方添麻烦,怕对方知道我的忧而担心。这是一种看似为对方考虑的心理。事实是这样的吗?
那么在这里,我想问的是:
1、你真的怕她会担心吗?比如你病了,你不想耽误对方的工作,你刻意隐瞒了病情,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真心为别人考虑的人。可是如果你真的知道父母是爱你的,你会刻意隐瞒吗?
2、你觉得如果知道别人的忧,你会担心,所以,推己及人,你干脆就不告诉人家。如果是这样的回答的话,你是一个很容易担心的人,自己承受不了担心,所以也觉得别人不能承受。
二、告诉你也没用。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报喜不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告诉你也没用啊。
当我们听到人诉苦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往往是:“别担心了,一切都会过去的。”或者是,“有什么好担心的?发生了就让它过去吧。”
这些话在告诉我们什么?——你的担心你的忧,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值得的,你的这种情绪是错的。
当我们收到这样信息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很堵啊?我们没有得到理解,没有得到宽慰,也没有得到认同。如果我们常常收到这样的信息,你还愿意把心理的忧告诉他吗?你是不是连说的勇气都没有啊?
说了有什么用呢?说了他也不理解我,说了之后我反而心里更难受。所以带着这样的感觉,你还会说吗?报喜不报忧,就成了常态。因为报喜最起码还可以获得赞。
三、你从小没有学习过报喜也报忧的经验。
我们很多人的父母,除了有些很喜欢在孩子面前抱怨的外,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诉说自己的困难。
比如有些单亲家庭,爸爸或者妈妈一人身兼两角,如果是妈妈,她还要承担起父亲的刚强,这样就减少了她在孩子面前示弱的可能。她给孩子的印象是,我没什么苦,只要你好就行。
孩子从小没有看到妈妈的忧,因为妈妈从来不说,所以她也学会了不说。两个人就像第一点所说的那样,都是为了不让对方担心,或者说出来是不好的,结果却恰恰封闭了双方的全方位交流。
家长适时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活中的忧,其实不一定会让对方担心,而是表达我自己的情绪: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如何,我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就知道碰到这样的事情,他也可以跟你说,向你表达。
四、我们往往承担了对方的情绪。
当对方向我们诉说他们生活中的忧的时候,往往会刺痛我们的过往曾经有过的痛,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们自己会难受,会担心,会焦虑,我们自觉不自觉把别人的情绪接了过来,我们恨不得替他们生活。
其实,人家只是表达他们的情绪,我们没有接住而已。这里面就有我们自己的情结需要处理。所以我们会给别人出主意。
其实出主意的过程,也是否定对方的过程。你明白无误的告诉他,你是对的,他是错的。有谁会心甘情愿的承认呢?“我知道,我都试过了。”倾诉的人往往很不情愿的这样说。“我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知道呢?”而出主意的人,却觉得你咋不知道好歹呢?
两个人在不同的频道上:一方只为了倾诉,另一方却急着出主意。这样的交流怎么能顺畅呢?有了不顺畅的交流之后,他还愿意跟你继续交流吗?
出现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扛不住孩子的情绪,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情绪接过来了,不了解、不相信孩子,于是弄巧成拙,不欢而散。
回到开头,涂磊在节目中,告诉那对母女,相互真心的交流,可以知道对方真实的生活,可以更好地理解,就少了很多担心。
我常常接到孩子报忧的电话,每次我都认真地听,很少说话,只是偶尔共情一下,几乎不出主意。说着说着,孩子自己就理清了思路,情绪就好了。这时候,我就知道,孩子又充满了电,又可以有力量启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