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智力高超。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十四岁习春秋经,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能了解其意,融会贯通,言前人所未言。十七岁学程朱理学,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喜爱,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二十三岁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这也为他之后的料事如神奠定了基础。
刚正不阿。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朱元璋问刘基的意见,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明朝应该整肃纲纪。其中,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在评价同僚和自己时,刘基也是有一说一,不寻私枉法,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料事如神。刘伯温识天文、气候、人相,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知晓常人所不知的,在民间被称为“神人”。朱元璋和陈友谅两军相战于鄱阳湖,第一天便激战数十丈。朱元璋坐在船上为他专设的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则侍立一旁当参谋。激战正酣,刘伯温突然大叫一声,一把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只船上,朱元璋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发炮弹飞来,将他原来乘坐的船炸得粉碎。众人都认为刘伯温是未卜先知,他是发现对方陈军疏散了自己前方的船只,对准了朱元璋乘坐的船只,料到陈军已发现此船是朱元璋乘坐,准备开炮灭之,才赶紧拉着朱元璋一起逃脱。而陈友谅则生性骄傲,其部下只见炮弹击中了朱元璋的座船,都大喜不以,得意忘形,结果大败。此时,朱元璋想承胜追击,而刘伯温说,不用追,因为他根据气候推算,几天后,水会退潮,陈友谅的船只会遭遇搁浅,最后果真如此,陈友谅战死。
先天的智力,可遇不可求,常人无法获得,也无法习得。刚正不阿的秉性,与家庭教育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较难学习,但可以效仿其公平公正的评价下属和同事,一心为公、尽心尽力的做事。现代企业管理者,可以学习他的学习精神,博览众书,重视逻辑推理,相信管理的科学性。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