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学的工作,不是抱怨,也不仅仅是揭示问题,更是要尝试解决问题。
2-“囚徒困境”成立是有条件的:
第一,“囚徒困境”的场景在学术上叫“静态博弈”。现实世界里面的很多情况,都不是静态的,有先有后。如果有先有后, “ 囚徒困境 ” 就不一定成立。
第二,“囚徒困境”的假定博弈次数就一次,就是以后两人都不会合作了。如果两个人以后还有合作机会,他们的策略就会发生变化。研究已经表明,如果“囚徒困境”的情况可以重复发生多次,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3-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招法解决问题,取决于他看待事物的观念,而决定他观念的,就是他的格局。
学管理学,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把事物的本质看得更透,这就是在扩展自己的格局。
4-互惠原则: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换,都要遵循互惠原则。
5-一个员工只有感受到他和所在的组织存在着社会交换的时候,他才会强化跟这个组织的纽带关系,提升自己对组织的情感、履行对组织的承诺,努力提高业绩,并且帮助组织中的其他成员。
社会成员之间本质上是互惠交换的,作为员工,是一种交换的形式。离职员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资源,根据互惠原则,可以用另外一种心态与他们建立新型的关系,这就突破了“囚徒困境”。
只有用“互惠原则”的视角去想问题,才能够突破静态意义上的“囚徒困境”。
---------------分--------------割---------------线---------------
2016年的《罗辑思维》节目,曾有一期专门解读过《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这本书。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就是离职人员关系网的提法。离职员工并不是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包括那些被公司劝退的不合格员工,部分主动离职的员工更是公司的财富。国内的公司常常是把主动离职当作背叛,对被劝退的员工更是一脸嫌弃,更有甚者,对簿公堂,老死不相往来。
员工不论素质高低,起码在入职时,是经过公司审核认可的,在公司工作期间,是对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在岗期间的行为,企业是负有主要管理责任的,因而企业是有维护、管理组织与员工关系的主导权和控制权的。在员工的人离职之后,如何让离职员工把心留一部分在原有企业中,让离职员工后续给企业带来更多有益的帮助,加强在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企业可以重新思考的一个内容。
社会关系的原则是互惠合作的,企业与员工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往是动态的,必然有先付出的一方,先提供价值,而后期待另一方给予回馈,彼此加强互惠合作。理解到这一点,那么离职人员关系网的建立,就容易理解了。
古代儒家,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划分。制度和规范的设立,将人的行为限制在社会认可的框架内,控制的是“恶”;而互惠合作的原则,鼓励人们更多地去协作,发扬的是“善”,在对对方有利的原则上行事,最终去获取属于自己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