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么时候成长得更快呢?是有压力、摩擦和挑战的时候,还是舒适环境中的岁月静好?
其实都不是。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伴随着随机而来的小危机、压力、兴奋、风险和挑战,可能是快速成长的一个最佳组合。
因为大多数事件发生有一定随机性,如果能够应对这些随机事件,我们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变得更强大。这个过程被塔勒布称为反脆弱。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难点,这些难点因为随机性而产生。恰恰是因为这些随机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困难,让一个人在热爱之后真正成长和成熟,随着困难的攻克,热爱越来越深沉和持久,最终得到宝贵的锻炼,凿刻出新的道路、产品和人生。
我记忆当中成长最快的时候,往往是比较有压力的一小段时间发生了很大的突破,当时可能觉得比较煎熬,等事后往往最爱回忆的也是那段时光。
往往危机和机遇并存。
当然,太大的压力和危机,或是长时间处于压力的环境,对身体和心灵都会有所损害。而平淡重复的岁月,也会像几十年如一日般瞬间度过,不会在大脑里留下太多的痕迹,成长也比较缓慢。
大自然非常慷慨地送给每个人成长的礼物,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随机性。与其本能的排斥,更好的态度是开放和欢迎。如果想加速度的成长,一定要学会利用随机性。
大多数事件发生有一定随机性,如果能够应对这些随机事件,我们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变得更强大。这个过程被塔勒布称为反脆弱,是塔勒布《反脆弱》的一个核心思想。
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因为我们会太轻易地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
塔勒布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反脆弱的概念,举出希腊神话九头蛇怪的例子。九头蛇怪每次砍掉一个头,就会长出两个头,因此变成长了很多头的怪物。反脆弱因为危机而变得比之前更强大。
随机性可以体现在宇宙万物当中,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随机性的身影,甚至多到了足以让我们视而不见。
比如,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虽然树枝按照分形的模式生长,然而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分形结构,大到每棵树都不会完全一样;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的形状;每个浪花都有独特的精彩……
因此,试想一下不存在随机性的世界将是多么恐怖的存在,每座山、每棵树都完全一样;精确度在6个西格玛之上;不存在变化多端的书法;甚至听不出正在讲话的人是谁,完全一致的嗓音和腔调;照相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取景,因为景色并没有多大不同……
这个非随机性的世界也并不是不存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后的世界缺少了随机性,充斥着更多的计划、控制和安排。
一模一样的桌子椅子;城市的模样并不能分辨是在纽约、上海还是中东;世界各地的人都在追同一部电视剧;每个人经过标准化考试进入大学;很多人的工作更像是一台复杂机器的螺丝钉,丝毫看不出这个人的特点和个性;超过一定年龄统一退休,把岗位让出来给年青一代,并不管此人是否可以继续发挥余热;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明明我们的大脑自然地拥有随机性的宝贵能量,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摧毁下,个性逐渐消失,越来越多千篇一律的面孔。
质量、控制和效率让大生产后的生活害怕随机性、害怕不确定性。这种恐惧的心理之下,我们更喜欢手里掌握确定性的指标和数字。指标和数字既可以带来内心的安定,也可以帮我们认定未来的方向。当然,这些只是表象。
比如,成绩在平均值以下的孩子是不被看好的;没有购买学区房是恐慌的;教学规定之外的内容是不需要知道的;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当牙医好过当作家;收入不够高就是不成功的象征;科学发明创造需要先拟定一个项目报告……
当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模式化、固化、工业化,我们就会变得倾向于在这个固定世界里做出最大化的努力,而无法看到其它的各种可能,以及这些可能会带来的巨大收益。
换句话说,我们会对可能的机会视而不见,浪费着自己的独特性。
比如,一个艺术天分极高的学生可能因为英语考试不过关而无法到艺术院校深造;而一个努力学习文化课的学生可能为此放弃了心爱的篮球和漫画;一个深爱甜品制作的毕业生填写志愿的时候最终违背心愿,写了工商管理……最终,因为对随机性和风险的排斥,大家都长成了一样的面孔。
那么,个性和随机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看看那些不是千篇一律的人生是怎样的?
天才少女Akiane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和诗人,她最感谢父母搬进有山水的农村,让她在那里度过很多的自由时光,从而找到创作的灵性,开启画家人生。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从13岁开始每天自由读书,父亲对他的要求是不要被学校开除就好,他随着自己的兴趣广泛的阅读,每周保持着30-6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终于这样的读书兴趣在几十年后开始发光发热,让他形成对金融市场的独特领悟,并一连写出好几本畅销书。
乔布斯的养父母很少干预他的兴趣爱好,任由他在家里鼓捣各种电子元件,长大后他的兴趣一度转向禅修,父母也不会干预他到印度去修行,唯一依照生母的意愿进入私立大学读书,因为学费太贵而退学,养父母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就这样,伴随着各种兴趣爱好的起起落落,他终于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生产出风靡全世界的苹果电脑。
李安的导演梦起起落落,首先不被父亲支持,然后在美国一再碰壁,最终因为妻子的鼓励和坚定,他放弃了找份工作糊口的想法,坚持下来,最终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导演。
这些例子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减少人为干预,让个体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成长,漫长的岁月当中等待时机以及提升能力,这当中存在不定期的压力和波动,最终走出一条独特的人生,逃脱千篇一律的命运。
所以,个性的发现需要随机性带来的机会。随机产生的一些机缘巧合,可能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比如村上春树突然觉得自己也能写作,因此就去文具店买来纸笔开始写小说。如果他当时否定自己的想法,继续认真经营酒吧,可能一辈子都不敢多迈一步。
如果乔布斯在学书法选修课的时候多问自己几次「学这个有什么用」,苹果电脑就不会有惊艳的排版。
面对生活中不时出现的随机性,我们要更加敏感关注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大胆地随着心动的感觉去尝试新鲜的事情,放弃产能最大化的功利心,就会塑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追随我心的道路是困难的,这是随机性的第二个特点。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难点,这些难点因为随机性而产生。恰恰是因为这些随机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困难,让一个人在热爱之后真正成长和成熟,随着困难的攻克,热爱越来越深沉和持久,最终得到宝贵的锻炼,凿刻出新的道路、产品和人生。
这一点,我觉得乔布斯的人生比较有发言权。当他亲自选拔的CEO把乔布斯从苹果公司解雇之后,他的人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他也多次公开指出这是自己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除此以外,苹果公司还有多个开发失败的项目,包括电脑和操作系统。这些一连串的错误和致命的打击都没有让乔布斯待在法国的农场上永久地变成农夫,他还是回归了,甚至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最终再次回到苹果,又一次创造辉煌。
这就是随机性产生的反脆弱的能力,「那些杀不死我的,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我想,未来的世界对个性化会更加包容,甚至不仅仅是包容,这将变成公司最看重的良质。
未来的世界不太会容忍简单粗暴的一致性,更加欣赏和珍惜多元性和个性带来的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多的细腻的细节,这些细节让生活变得如此温馨和充满灵性。
记得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在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说「请小矮人站在这一边,小精灵站在另一边,小巫师站在那里,大家选好自己的角色站在对应的位置!」。小朋友们很快地跑动起来,选择自己的角色站好。
这时候有个小女孩站着没动,问道,「请问美人鱼站在哪里?」这位大学教授被小女孩的问题深深地撞击到了,是啊,我们的大学是不是也给美人鱼提供了位置呢?我们的社会是否有这样的创造力和包容性?
就像郝景芳说的,「那些看不见的时候,你是否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能好好成长?」,这种包容、信任、尊重和忍耐,才会让生命和随机性碰撞出火花,由此一个生命开始觉醒、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
遇见成长,预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