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启示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

    参加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是第五周了,在这一周着实让我感觉到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通教育学》的研读让内心受到了很大冲击,赫尔巴特富有哲学性的语言让我在反复阅读中仍感觉迷茫,也许这就是读书的另外一种作用,让我知耻而后勇,只有读才后感觉自己知识的浅薄,只有读后才感觉自己积累得太少。所以,在阅读的路上我将继续坚持前行,不懈努力,让自己在阅读中变得思想深邃,视野开阔,内涵丰富,品格高雅……

    赫尔巴特是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它的《普通教育学》被称是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书中的许多教育理论对十九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代教育的思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教育的最高目标——道德与生格的完善

    作为一名德育管理者,在赫尔巴特诸多的教育思想中,我关注比较多的是他的德育思想。作为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他主张培养学生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无限的,在一切人身上都能培养理想的品性,道德人人都应该具备,否则,就可能培养出来有才无德的人,俗话说:“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有德是圣人也”,如果不重视人德性的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就对社会的危害就更大。只有我们的学生具备了道德观念,那么社会秩序就能得到维护,教育的作用也正是在于此。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也就是说,应该使学生养成一种道德性格或道德知识,从而形成道德自律。例如:每年的三月五是是学雷锋活动日,各学校会发起学雷锋实践活动的倡议,并不是学生走上街头捡个垃圾就变成雷锋了,  这种行为模式不是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是要让雷锋精神内外于心,外化于形,当我们走向社会在别人或社会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觉奉献行为才是德育。

    二、“教育性教学”理念中的德育思想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学》中的“教学性教育”理论,内涵丰富,见地深刻,其中蕴含着德育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育,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教学不能离开教育,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之上,教学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把教育与教学融合起来,促进学校的教育发展。

    首先学校要坚持全员育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要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所有教育都是德育的实施者。目前在学校中,只有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中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德育,其他学科教师很少参与,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本学科的德育功能。没能很好地将德育与学科两者结合起来,达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效果。因此,坚持全员育人成为德育的必然趋势。

    其次是学校要坚持全过程育人,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从小学入学开始贯穿到学生各个年龄阶段,加强  不同育人阶段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开学、假期、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作用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加强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品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德育不缺位,做到德育教育的连贯性,确保全过程育人。

     最后学校要坚持全方位育人。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的兴趣,提出了实施比较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社会、思维等多个方面,以使学生能够接受比较完整的教育。道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需要多个方面配合,共同完成。

    虽然现在我国中小学各个阶段都开设的有德育课程,但是内容、形式较单—。还要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校园文化、互联网、社会、家庭的作用,不断探索德育教育的新平台,新形式,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念对于改善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做好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我们还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择善而从,立足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切实发挥其对我国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