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子虚赋,重新认识了修身二字。
朝夕相伴的身体,从不知其内的丰富与深远,也从不知需要如此这般用心去经营。以前读经典,这两个字从自己眼前滑过去,不细细咀嚼咂摸,便就不得其味。《中庸》讲: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修身的格物致知在此篇中得以开展,原来一个成长后的“大人”竟是如此,如此的内在世界,有香草花园的诗意,也有着平原广泽的进取,还会有涌泉清池的坚守,自有阴林巨树的积藏。每一处的美好,让我触碰到一个人心底的丰富与绚烂。老师说,永远不要低估人的一颗心,可以无限深远,也可以无比广博与精妙。的确如此,由四方四时四灵呈现的世界中,见天地之万物,也是在见内心之世界。原来,我们可以借由身体来创造自己的宇宙世界。
老师几个追问,不免击中了我。老师说:我们想“亲”,我们就能“亲”吗?我想“爱”,就能“爱”吗?我们想“信”,就真的能“信”吗?我们想要幸福,就真的能幸福吗?是啊,德与能的问题,再进一步,落在修身。身体是需要修炼的,去开始、向外迈出去,当我们与我们想了解的那个“亲”“爱”“信”接起来的时候,就是想通的时候,身体在躬身实践中完成了修炼,也完成了格物致知。如此,身体与世界相通,也是与世界亲,没有他者的至善世界在修身中得以慢慢形成。那拥有四灵的自我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丰满的世界,跟随四方四时开展每天的生活,生发、出去、回来,守藏,多么美妙,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日日新,又日新的滋味。
读《中庸》身不得其正这里,不免有些囫囵吞枣了。跟随老师再读: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原来正其心也就在这“修”的功夫里,不得其正则修其正也。
身体挺立天地之间,与四时相合,与四灵相应,内在宇宙与外在世界的连接中打通贯穿,直至合一。老师谈到敬畏二字,打开了全新的认知。当那人做到了我没有做到时,他所拥有的生命精神与气象即是威仪,令人心生敬畏,这是生命的亲,也是敬;是畏,也是偎。走进深处,在文字的世界里,归于合一,无限美妙啊,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