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基于此,笔者经过到村任职一年多的时间内的深入调研,以都匀市新蒙村村为例,就基层治理有关问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新蒙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新蒙村位于都匀市南部,距墨冲镇政府所在地25.5公里,距都匀市区45公里,海拔在750~1100米之间,由原凤平村和蒙平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
(二)人口自然资源情况。全村辖14个村民组,总人口841户3081人,全村耕地5375亩,其中田1789亩,土3586亩。
(三)产业发展情况。新蒙村耕地面积共5375亩,其中田1789亩,土3586亩。2015年以来种植迷迭香,2019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发展刺梨种植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刺梨1500亩,覆盖450户农户,每年产值达到80余万元。2021年开始发展芦笋种植第一批120亩,目前已到达600亩种植面积。近两年以来,带动刺梨种植户增收147万元,芦笋种植户增收5万元,预计2023年芦笋产值达50万元,发放土地流转费8万元,发放群众务工工资12万元。整体来说,新蒙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远离都匀市区,村内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除了传统种植的水稻、油菜、玉米,目前产业发展主要是种植刺梨、芦笋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为主。
(四)基础设施情况。村内主要道路和通组路已实现道路硬化。有公共厕所1个、文化广场1个、小学1所、路灯150盏、冷库两个(480立方米)。新蒙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共3层,面积1000平方米。
二、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到村任职的一年时间内,经过深入实地入户走访调研,充分听取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意见和多数群众沟通交流意见,发现新蒙村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
新蒙村产业发展以国家扶贫项目为主,资金受限。2015年以来,村级实施项目主要是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如2021年新蒙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实施1500亩刺梨提质增效项目,申请上级帮扶资金187万、2021年参与以墨冲镇匀墨合作社为主实施的芦笋种植120亩、2022年的冷库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均是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单一、较薄弱,加上偏僻的地理位置决定能利用的自然资源禀赋只有田地,难以做到进一步的农商结合、农贸结合,造成产业发展局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受限制。
(二)参与治理能力不强
对于基层治理,寨子上的家家户户都是很乐意,抱有极大的期望的,但是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没能力自己完成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只能想办法向上级、向社会、向企业找点帮扶、拉点赞助、搞点物资,然后发动群众。以新蒙村拉不乃组开展基层治理为例,向帮扶单位都匀市委组织部申请水泥20吨,砂石8吨、资金2.5万元用于开展基层治理,虽然必需的材料有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还发现存在一些其他难题。
一是主动性没有激发。部分村民认为基层治理与自己无关,仅仅是政府为了政绩或者是为了给领导看,所以在怎么开展基层治理、谁参与基层治理等问题上认为与自己并无太多联系,全是政府自己的事。加之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让一部分村民习惯了政府一兜到底,仍然存在“等、靠”思想,甚至认为目前基层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决。
二是劳动力严重缺乏。新蒙村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占所有人员的一半以上,目前居住在村里的村民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农村实际上变成了强壮农民们的老弱病残之家眷们留守着的“后方根据地”。整个寨子见不到几个年轻人,种地的也只剩下还干得动的老人和妇女。所以对于目前主要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孩童而言,参与基层治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