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问题:
特别想听听姐姐们读完这篇文章的看法,我也是从小被父母打击着长大的。他们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除了父母没有人会当面说你不好!所以一直都特别的自卑。后来通过看书学习上心理课,学着和他们和解,但是心里还是总有疙瘩。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态度变得温和很多但是面对他们我心里更难受,放不下过去的伤害又心疼他们逐渐衰老的身体。曾经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当他们那样的父母,但是自己人到中年,孩子进入青春期,发现他一样的不理解我,我和孩子同样在重复着我和父母之前的关系!觉得自己很努力,又觉的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这种感觉好崩溃啊!
回复:我是这么看的,姜文妈妈这样类型的人属于自恋性格的人,她骨子里比较自信,或者固执己见,只认可自己。为什么儿子(和其他人关系也好不到哪去)跟她搞不好关系?因为她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地去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控制别人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打压和挑剔。
儿子(或其他人)做的好,如果她去鼓励和表扬,她就怕失去自己占据的优势地位和控制权力。如果他人做的不好,她不但不满意批评你,还要贬损你,降低你的自信。
所以遇到儿子做的太好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打压你,说你其实没那么好。这种人,你越千方百计想讨好她,你受到的伤害会越大。而且你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感动她,如果你放弃巴结她,她反而可能对你会好一点。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被束缚的孩子,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父亲——基本是中国家庭的常态。
怎么逃脱这种控制呢?努力改变能改变的。能改变的人是少数,多数人不自觉地会把这种相处模式带到自己未来的家庭里去,又会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她的下一代。
脱胎换骨求的自身改变的是有的,但一定是他们儿女中的少数觉醒的且能力很强的人。这些少数人必需要付出极大的个人努力才会冲破束缚(例如姜文),但心里阴影依然不能完全消除。
比如,人的出生阶层问题,原生态家庭比较贫穷或普通,后半生的家庭生活是突破改变提升阶层的人数多,还是保持在原有阶层的人说多,是不言而喻。
再比如,经济贫困这是看的见摸得着的,我们想改变的愿望就特别强烈,但对多数人来说,没有能力做彻底改变,只能渐进式扭转。
何况姜文妈妈是认知领悟出现问题,自己根本不认为自己说的做的有什么不妥。局外人看不到,摸不着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只有近距离接触的亲人才会感觉精神上受压抑,思想上受限制的不舒服。
说穿了这是精神贫穷的人,也就是没有幸福能力的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的桎梏中(和钱多少关系不太大)。她的行为语言会给她的下一代的心灵刻上烙印或造成伤害,想清除疤痕,平复伤口,哪有那么容易,是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一点点治愈。
我们国人的通识观点,一般只认可和同情经济贫困的家庭和个人。认为他们是不幸福的,是需要帮助的。什么扶贫啊,献爱心啊仅限于这种类型。
对于精神贫困的家庭和个人,向来不认为那算什么问题,更不关注此类人群。认为不缺钱的富人,说自己痛苦和家庭不幸福,那就是矫情,是吃饱撑的,是没事找事。
过去社会多数家庭和个人精神贫困被经济贫困所掩盖,没有能力去探讨拯救精神贫困人,认为经济条件改善了(姜文也这么认为),精神贫困问题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了。
其实不然,改变一个人精神贫困,比改变经济贫困更难。这个任务就是改变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不是改变他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目标那么明确,操作性更强。
就比如让你内向变外向,不爱交际变善于交往,你有信心吗?你能做到吗?比区都说,减肥难,比减肥很难的是,减肥后的保持。性格转变比这些难、难、难。
所以父母的思维方式和性格,无论好孬都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没得选的,出生靠运气,是个技术活。也就我们通常说的父母和家庭是不能选择的。
那么妹妹你的困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破解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别人的事容易,做自己的事难。一劳永逸的办法肯定是没有。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降低,减少干预性的语言,增加助力的行为。做到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