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重“鼓励与引导”

八岁的小宁在班级里个头拔尖,脑瓜更是透着机灵——课堂提问时,他总能快速反应,答案大多准确;背课文时,也常比同学快半拍。可这份“聪明”背后,却藏着让我格外揪心的问题:他的注意力像极了断线的风筝,根本“抓不住”。

上课时,小宁的小动作从未停过。起初我还能频繁走到他身边,轻声提醒“坐正些”“看着黑板”,可每次规范的坐姿撑不过三分钟,他就会变回“小陀螺”:要么东张西望搜寻教室角落的新鲜事,要么身子左摇右晃蹭着椅子腿,偶尔甚至直接在座位上转个180度,把后排同学都逗得分心。我试过眼神示意、轻拍肩膀,可效果都像投入湖面的小石子,只泛起一点涟漪便没了踪影。

真正让我意识到问题需要家校合力的,是昨天的生字本事件。语文课上布置的生字抄写任务,下课铃响时大半同学都交了本子,小宁的却只写了一半——这还是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三次驻足提醒“别玩橡皮,先写字”的结果。我特意拉住他,蹲下来和他约定:“大课间把剩下的写完,老师在办公室等你交本,好不好?”他睁着圆眼睛点头如捣蒜,答应得格外爽快。

可今天中午在走廊撞见他,我随口问起“生字本交了吗”,他却像被踩了尾巴似的,猛地往后缩了缩,一溜烟跑回教室坐下动笔。我站在门口看着他低头写字的背影,心里还想着“这次总算有行动力了”,想必很快就能交上来。直到下午放学铃响,小宁的本子依旧没出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我走进教室找到他,翻开他的生字本,那半页未完成的字迹静静躺着,和昨天下午我看到的模样几乎没差。

“怎么还没写完呀?”我轻声问他。或许是怕挨批评,或许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小宁的眼眶突然红了,哭声从小声抽噎渐渐变大,肩膀一抽一抽的,手里的铅笔也掉在了地上。就在这时,小宁妈妈走进了教室,我赶紧迎上去,把生字本的事和小宁课堂上“坐不住”的状态简要说明。

“老师,我知道这孩子调皮。”妈妈的语气里满是无奈,“一年级的时候他更坐不住,上课能满教室跑,我那时候没少管他。”我顺着话茬补充:“其实小宁特别聪明,课堂提问几乎都能答对,背课文也比不少同学快,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小动作,坐姿更是没几分钟能端正。”可没等我说完,妈妈就皱着眉接过话:“老师您放心,我回家就严厉批评他,肯定让他记住教训!”

这话刚落,小宁突然往后连退两步,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声音发颤地嘟囔:“别打我,别打我……”那一刻,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原来孩子“答应却做不到”的背后,藏着对“批评”的恐惧,而这份恐惧,早已和“挨打”划上了等号。家长以为“严厉批评”是教育,却没意识到,孩子的“逃避”和“拖延”,或许正是对“惩罚”的本能抗拒。

和小宁妈妈的交流,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折射。要帮小宁养成专注的习惯,光靠学校的提醒远远不够,更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爱与引导”代替“批评与惩罚”。于是,我结合小宁的情况,给家长提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亲子共读:用“文字浸润”培养静心习惯

每天固定20-30分钟的亲子共读时间,比反复说教“要坐住”更有效。家长可以和小宁一起读他感兴趣的绘本、短篇故事,过程中不催促、不打断——哪怕孩子刚开始只能专注5分钟,也先耐心陪伴,等他主动提问或分享时再互动。文字的吸引力会慢慢让孩子沉下心来,从“坐不住”到“愿意坐”,再到“坐得稳”。这不仅能帮孩子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专注力,让“静心”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非刻意的约束。

二、榜样引领:用“真实故事”点燃内驱力

小宁的哥哥考上大学,这是身边最鲜活的榜样,远比“你要向哥哥学习”的空洞说教更有力量。家长可以在晚饭时和小宁聊哥哥的小故事,比如“哥哥以前写作业也会忍不住玩笔,但他想考喜欢的大学,就每天把玩具收起来,先专心写1小时作业”,让孩子明白“专注”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而非负担。此外,还可以和小宁一起读名人成长故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反复试验的坚持、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时的专注,用这些故事代替“你要听话”的要求,让孩子从榜样身上主动学习“坚持”与“专注”的品质。

三、小目标激励:用“可落地的成就感”建立信心

别给孩子定“今天把作业全写完”这种模糊目标,而是和小宁一起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小计划。比如“今天生字本写3行,坐姿不晃动”“上课举手回答1个问题”,每个目标都具体、可衡量。目标达成后,奖励不必贵重——可以是额外10分钟的亲子游戏时间,或是一枚“专注小勋章”(集满5枚换一次“自主选书”的机会)。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能让孩子感受到“做到”的成就感,逐渐养成“说到做到”的习惯,而不是在“完不成”的恐惧中逃避。

四、厘清认知:帮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很多孩子把学习当成“为家长做的事”,小宁的“怕挨打”也源于此——他怕的不是“没完成作业”,而是“没让妈妈满意”。家长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用轻松的语气帮他厘清认知:“你昨天背课文那么快,老师在班上夸你,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呀,妈妈看了也为你开心”“你写的字比上周工整了,这是你自己练出来的本事”。当孩子没完成作业时,先别急着批评,而是和他一起找原因:“是不是写作业时被玩具吸引了?我们下次可以试试先把玩具收进盒子里再写”。让孩子明白“没做到”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逐渐建立“学习是为自己”的认知,摆脱“怕挨打”的被动心态。

五、转变观念:用“看见与陪伴”代替“指责与惩罚”

家长首先要放下“批评=教育”的执念,学会“看见”孩子的进步——哪怕小宁今天坐姿坚持了5分钟,或者主动写了1行字,家长都可以及时肯定:“你今天坐得特别稳,比昨天多坚持了2分钟,进步真快”。这种具体的表扬,比笼统的“你真棒”更有力量,能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同时,多花时间进行“非学习类”的陪伴:比如一起拼拼图、散步聊天,或者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摆碗筷、整理玩具)。在轻松的互动中建立亲子信任,让孩子知道“即使做得不好,妈妈也会和我一起面对”,而不是“做得不好就会挨打”。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才会愿意主动改正不足,而非用“逃避”和“哭闹”保护自己。

离开学校时,小宁妈妈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老师提醒,我以前确实没注意到孩子怕挨打”。看着她牵着小宁的手慢慢走远,我心里忽然很感慨:每个“坐不住”的孩子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可能是专注力需要培养,可能是安全感需要填补。教育从来不是“纠正问题”的过程,而是“看见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当家庭的教育从“恐惧驱动”转向“爱与鼓励驱动”,当老师的观察从“问题行为”转向“成长潜力”,孩子才能在包容与支持中,慢慢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这不仅是小宁的成长课题,更是每一位教育者和家长都需要共同践行的教育初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