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越发密切,从前两年风靡全国的网上约车,到如今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互联网经济深入人心,游走在科技前沿,层出不穷的新型经济模式终成一场泡沫还是成就一批又一批商业奇才?现在断言胜败,为时尚早。
2016年是o2o的死寂之年,经历了网上约车的软件的烧钱大战,曾经很多红极一时的O2O项目,纷纷在2016年冷淡收场,作为O2O行业的一股清流,共享单车在这一年高歌猛进。
很多吃瓜群众纷纷表示对这个项目不看好,但仍有一大批投资者对此项目趋之若鹜?究竟是吃瓜群众不明真相,还是投资者眼光独到,这一切仍需走着看!
如今烧钱大战已然开打,被资本裹挟的所有的一切唯有向前。最终成王还是终成败寇?业界一致认为,谁能少烧钱,率先实现收支平衡,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似乎就能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
共享单车现状分析
从共享单车投入到市场中开始,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产能过剩、系统漏洞以及竞争对手间畸形无下线的竞争、国民素质差异、法律尚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让共享单车行业早早地陷入无序而无奈的泥潭之中。
上周,上海市交通委集中约谈多家共享单车公司,沟通了多个问题,并对上海市中心单车数量投放饱和提出建议;
也是在上周,一家共享单车在浙江大学校区投放自行车,豪放地宣布9.9元包一个学期,而由阿里巴巴参股的一家公司更是宣布,只要凭支付宝信用积分就可以免单骑车;
还是在上周,各色共享单车被乱停、毁坏和肢解、投湖的照片频刷朋友圈,不免让人对国民素质参差不齐表示深深忧虑;
仍是在上周,有人质疑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可能是“金融集资”,据说已经有近四十亿资金被锁在各家公司的账户上;
最后在本周,Google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它研发的人工智能单车正式上街,这款车无需乘骑,就可以自动达到指定地点。
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只是共享单车投放后的部分问题,将来会不会有更多问题出现,我们难以预料。
共享单车大战是否如打车大战一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共享单车的这一次行业间相互竞争,不禁让我们想起之前的打车大战,打车大战期间,各个打车平台疯狂烧钱,发布各种补贴,以达到占有更多市场的目的,一时间约车用户数量激增,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了极大挑战,消费者在此次打车大战中尝到了甜头,但这一局面以滴滴的全面胜出,收购多家打车平台而最终截止,车辆质量层次不齐,司机素质有高有低、系统漏洞屡次出现为网上约车埋上隐患,现如今,没有了以往的大幅度优惠,人们对网上约车似乎更加冷静。打车行业逐渐恢复平静。
如今的共享单车会不会重蹈打车大战的覆辙呢?其实打车大战和单车大战本质是不同的。
身份不同
打车软件自身并没有车,而是为有车的用户提供一个与消费者对接的服务,它的模式更像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而共享单车软件是自身拥有单车,并将它投放到全国各地,再通过扫码行为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共享单车软件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像是商家与客户。
吸引用户的角度不同
打车软件的用户多是追求高效舒适生活的人群,它大多以公里为单位为消费者提供中长途服务,共享单车更适用于行程距离短、难打车、交通拥堵等短距离行程的问题。
共享单车如何盈利?
共享单车通过用户注册,缴纳一定押金,根据骑行时长不同分小时租赁计费,以达到资金的涌入及扩张,最终实现盈利的目的。见下图:
无论是哪款共享单车,分时租赁所收费用与自行车的投入与损耗相比略显单薄,真正通过分时租赁来获取大量的收益,难免有些异想天开。那共享单车究竟如何盈利?我相信很多人早已猜到答案:押金。
如果您已经成为共享单车用户想必对单车使用流程已经有所了解了,无论骑上哪家的单车,第一步都需要将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发送给平台,提交299(摩拜)或99(ofo)完成注册。
在如今的时代,用户信息意味着无限商机,在如今人们越发排斥信息泄露的时代,共享单车为用户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
最为重要的是,在让用户透露个人信息的同时,用户心甘情愿掏了钱包,这才是盈利的真正所在。
关于押金:
1、作为使用车辆的一种抵押,所缴纳的钱款可以退还;
2、由于要多次使用共享单车,很多人并不会及时提出退款,这就就形成了资金的大量积累,可能发生资金长时间无偿占用;
3、押金不能动用,用户不能将押金作为分时租赁的费用,这等于用户投入到共享单车的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4、由于一份押金对应一个用户,但是一辆自行车并不只对应一位用户,这就意味着投入一辆自行车,将收入到多份押金。
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共享单车都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储蓄点,在未饱和情况下,大量共享单车投入将吸引更多资金的涌入,资金沉淀总额不断扩大,将为商家带来更多商机!
这种不急于解决盈利,而是通过收取押金来弥补现金流的手法,为互联网金融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这一切能否成功,还需要我们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