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天时间读完《怪诞行为学2》,快餐类的书果然好读,书中用很多故事来证明道理,我觉得有点啰嗦,可以更精炼些。不多说了,做个读书笔记,总结一下。全书说了一下几个道理:
1.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作者认为工作激励与工作表现呈“倒U型关系”,工作业绩能随着金钱奖励而提高,但是有个度,超过一定程度,金钱激励失效,过高的金钱奖励反而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金钱上,由于过高的奖金对人造成巨大诱惑,大大提高人的期望值,人们假想自己拿到奖金将会如何如何?形成无形压力,反而导致工作表现不佳。
2.寻找工作意义与价值。金钱对工作激励是明显的,但人类内心更深处有着寻求认同的倾向,要想让人们对工作努力,建议不仅要金钱激励,更应该要认同他的工作价值,让员工觉得是他们创造了价值。举个栗子,你帮我做工艺品,我付钱给你,但你每次完成后,我都把工艺品毁掉,这个时候,虽然你完成工作仍可拿钱,但积极性大为降低,因为你认为工作价值得到了否定,尽管已经得到薪酬。
3.宜家效应和自我的偏见。这两个道理有点类似,因此放在一起来说。所谓宜家效应就是指宜家的家具买来是需要组装的,这反而更受客户欢迎,因为在组装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心血与价值;自我的偏见类似这点,认为融入了自己心血与劳动的东西会比他人东西要好。其实,这些都反映了人类的偏见。比如,我们做个手工品,觉得这手工品老值钱了,因为它是自己动手做的,融入了自己的劳动,但让别人来估价,其实会低很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文章和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还是别人的好。
4.报复的本能。在《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乔纳森·海特已经向我们证明,人类对公平的关注这一心理有着生物学上的基础,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而报复也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倾向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对不起”三个字有魔力,犯错不要紧,别死要面子,真诚道个歉会减少很多冲突。不过我想说的是,人类的报复心态也不全然是坏事,这也正是人类追求正义的逻辑基础,《合作的进化》一书也向我们指出,即使是都是流氓,基于“一报还一报”的博弈心理,也能促成合作,世间万事就是这么奇妙。
5.适应的法则。也就是说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就会适应它的状态。人类拥有奇特的适应能力,比如,你失恋了,以为会心如刀割地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时间很快就治愈了你的心病,因为很快你就适应了状态,适应之后,失恋就变得没那么痛苦了,除非是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否则对于一般人来说,适应法则是通用的;又比如,你想要买个新车,刚到手的时候,那个爽呀,但过后就觉得没什么新鲜的,幸福感来的太快,但很快就适应,去得也快,一切习以为常,所以说,我建议买房一族,坚持“低配原则”,就是说房子没必要买那么大,空间够用就好,再大的房子,过段时间你适应之后,幸福感也就大大稀释,习以为常了。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要想不马上陷入适应状态,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不一次性全解决,那样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慢慢增加新鲜感,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感。同理,做人恋爱也这样,你如果想要变得有趣,不让对方一下就完全看透你,学点新东西,保持有趣,超出对方的预期,这样的恋爱效果更佳。
6.美丽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做你的终生伴侣?这一节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颜值较高的人,他(她)会倾向于选择同样颜值较高的人;如果是颜值中下等的人,虽然也想选择颜值较高的配偶,但由于自身认知的原因(很大原因是自卑),他们会更看重其他条件(智慧、幽默感、善良等)。简而言之,不漂亮的人会把非外貌的因素看得更重要一些。但请注意,男性跟女性在这里有个区别,即使是颜值一般或者较差的男性看重女性外貌的比重也要高于颜值中下的女性看重男性外貌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了大部分男性是下半身动物。
7.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因为在线的约会相比普通约会,看中的逻辑是基于数据和抽象词语,比如对一个人的语言描述与归纳,但真实的约会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与体验,那种东西无法用语言说明,也只有见了面,认真体验之后,才会对一个人有更好的了解,网上的所谓一系列数据与词语(比如描述性的词语:善良、乐观等)并不能描述一个人。不过网上交流可以作为线下约会的准备,尽可能在线上先仔细了解一个人,不至于太离谱,然后线下再谈。
8.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个人觉得这是这本书相对来说较有价值的心理学实验。比如,你可能将一笔钱捐给新闻报道的具体某个苦难孩子,而不会捐钱给某个地区有着大量受灾的群众(比如,地震、洪涝等),为啥?这一点我就不总结了,作者说得更好,原因如下:社会科学家发现了人有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本质;我们一旦看到一张面孔、一副照片、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们感同身受,更容易受触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具体个人信息(很多新闻报道只有一个个冷冰冰的受害者数据),我们不能有很强烈的同情心,结果很难采取行动。具体来说,有一下几个心理因素:第一,你需要与受害者接近,心理学家把这种因素称为“密切度”,也就是说,密切度不够,情感激发就不足;第二,“生动感”,如果有画面、视频等更容易触动我们的东西,我们更容易被打动,否则感受不到那种痛楚;第三,“杯水车薪效应”,如果是少量或者一个人的话,你的分量可能很有效,但如果受害者过多,这时不仅仅是一组组冷冰冰的受害数据,还因为你的捐助可能也帮不到多少忙,而索性采取不行动。
9.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我们的很多长期行为会被很多临时的拍脑袋的决定所影响。比如,我今天心情很高兴,要去朋友家吃饭,因为高兴,决定买很多东西去朋友家,结果这一决定却对以后去朋友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每次去的时候要想一下,上次买了那么多东西,这次也应该买那么多,否则不好意思呀,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也叫做自我羊群效应,就是说自己根据以往的行动来决定以后的行动,只不过跟随的自己的过往而不是别人,所以是自我羊群效应。跟这一效应类似的是“情绪层叠”,说的都是过往的行动与决定对以后行动的影响。
非理性决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经济学上解释不了的,就交给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吧。有时,人们在决策时,应该不用仅仅凭经验,经验主义虽然有其可贵的一面,但也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缺陷,缺乏理性的经验主义与缺乏现实观照的理性主义都要不得。
PS:快餐类的书,以后少读,畅销书更应少读。相信我,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