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01 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这本书引子部分的标题是“看见是疗愈的开始”。作者开篇分享的一个来访者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故事是这样的:来访者说他小时候很喜欢打篮球,每次打完球之后,都感觉到浑身酣畅淋漓。于是他就把这种感觉分享给了爸爸,爸爸的回答是:“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爸爸的答复后,来访者说他瞬间就感觉到身体里流动的能量被阻塞了,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这个场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我们可能在生活中也经历了无数个这样和孩子对话的瞬间,却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当孩子兴冲冲地分享今天体育课跳绳一分钟跳了一百八十多个时,我们可能会说:“哇,真棒!跳绳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有助于长身高,加油!对了,你们班最多的跳了多少?”;当孩子表示不想吃某种蔬菜时,我们可能会说:“这个蔬菜对身体特别好,吃了可以长高高,让你变得更漂亮(或更帅气)”;当孩子说想去池塘里抓鱼时,我们可能会说:“哎呀,池塘里的水太脏了,会把衣服弄得很脏”……在这些习以为常的场景中,我们看似在回应孩子,却始终没能跟孩子同频。孩子的感受被忽略了,当孩子说打篮球让他很轻松快乐时,父母关注到的是打篮球的功能价值,而非孩子那时的感受,那种全身心的放松和兴奋。当孩子说不想吃某种蔬菜时,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反而强调蔬菜的带来的功能价值。当孩子想去抓鱼时,我们关注的是衣服会弄脏,全然忽略了抓鱼带给孩子的乐趣。正如李雪所说,当我们无法察觉孩子这些鲜活的感受时,就无法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此刻,“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
02 物化的关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整个存在的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就是,即“我与你”的关系。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在这种关系里,有的只是最本真的“我和“你”,没有任何期待,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马丁.布伯本人也说过,这种关系只是生命的瞬间,可遇而不可求。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看见他们的需求,及时回应,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尽可能避免用外在的价值去定义孩子,把孩子变成“它”。这是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有礼貌,见人要问好。见人不问好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让父母难堪。有些父母甚至会当着大家的面数落孩子不礼貌。在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被无形地“物化”了,他们已经成为了父母的某种“工具”,用以显示自己的良好家教。当然,这里并非鼓励小孩子见人不打招呼,只是反对家长为了所谓的“面子”强迫孩子打招呼。小朋友可能会因为怕生、紧张、腼腆、又或者是心情不好,而不打招呼,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这些都是被允许的。不管你做什么,你都是被爱着的。这种允许会给孩子带来强大的内核,在孩子将来的成长中帮助ta抵御人生中的大风大浪。试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被父母强迫去问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是沮丧的?还是快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迫孩子去说那句“你好”或者“您好”呢?这些真的那么重要吗?
03 看见,是真正的爱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在育儿的道路上,作为父母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骗局”,即我们要趁早为孩子规划,让ta以后过得更好一些,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将来的路会很艰难。所以,一旦孩子不努力学习、贪玩、专注于别的东西,我们就变得无比焦虑。因为,这些都偏离了我们为孩子预设的轨道。好好学习才是“正轨”,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我们会去不停地干预、批判、纠正,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成长。但我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ta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力。生命本来就是一场体验之旅,去探索、去尝试、去奔赴所爱,才是其全部的意义。如果什么都规划好了,一眼望到头,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再者,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我们有能力做到步步都规划好吗?
以前读过一个很温暖的故事:有个小朋友热衷于奥特曼,不管是卡片、动画、玩偶,统统都喜欢,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痴迷让妈妈很是焦虑,怕这样下去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苦劝无果,妈妈去做了咨询。咨询师的建议是,孩子喜欢就去满足ta,陪ta一起玩,一起探索。劝不了就加入。于是变化就这么奇迹般地发生了。孩子感受到了来自妈妈无条件的爱,对奥特曼更加爱不释手。慢慢地,ta开始尝试自己画奥塔曼,因为观察细致入微,画得惟妙惟肖,还得了绘画奖。事实是,ta的学习也并没有因为喜欢奥塔曼而下滑。这种来自妈妈的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的内在能量流动起来了,孩子经由妈妈的“眼睛”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这就是“看见”的力量!
当时读完这个故事就觉得很温暖,今天再次读《当我遇见一个人》,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啊,我们自己的父母、身边人的父母、甚至我们自己都想给孩子规划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实现的又有几个呢?纵然实现了,就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吗?“看见”孩子,参与孩子的感受,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规划”。虽然很难,但是觉察的开始,就是变化的开始。
看见,是正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