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产生了我们的感受。诚然,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马歇尔总结出了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通过批评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愿望时,我们得到的可能也会是相应的指责。所以,当我们有需要或者愿望的时候,不妨坦诚地说出来,而不是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去批评别人。 “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对于自己感受的认知,往往有两种常见的反应:
感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感受→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
举一个例子,父母对孩子说:“你整天都在打游戏,这让爸爸妈妈很难过。”显然,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归咎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听了父母的话或许会克制自己不去打游戏。对于孩子而言,他不打游戏只是为了不让父母难过,但他自己并不明白父母这么说的原因。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整天打游戏,对你的身体不好,这让爸爸妈妈很难过。”在这段话中,父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来源于“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当他们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孩子了解到少打游戏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那他更有可能做出一个积极的回应,并且这个回应会是稳定而且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