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大哭,爸妈会气急败坏地大吼,让我们闭嘴,也不可以生气,一生气就被骂脾气差。
被骂后我和妹妹立刻止住哭声,虽不哭了,我会使劲地掐自己的手指,妹妹则用手指用力地抓肚皮。
从小被教育着,小孩子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大哭大闹,不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情。
这些理念都被强制性的灌入到我的意识之中。
印象中,和爸妈在一起,我几乎没有哭过,读书时也不敢在老爸面前发脾气。
直到我当了妈妈,每当孩子遇事不如意哭闹时,一开始我会平静地向孩子解释,他不听就任他哭闹,过了几分钟孩子哭得厉害了,我开始有些不淡定了,我会大声喊着让孩子闭嘴,随着孩子哭声更大,我变得生气起来,最后在孩子屁股上狠狠打上几巴掌才平熄怒火。
看着孩子强忍住哭泣,吸着鼻子,小身体跟着一抽一抽地,心疼无比。
我希望孩子开心希望孩子快乐,可是开心快乐就是好的吗?忧伤和愤怒就是罪恶吗?
最近又看了一次《头脑特工队》,刚上映时就去电影院看过了,情节已模糊,这次重温旧剧,收获良多。
11岁的小女孩莱利离开明尼苏达州前是个热爱冰球的快乐女孩,莱利头脑里都是由乐乐来主导情绪的,莱利的核心记忆都是快乐的。
因父亲工作变动而搬家到旧金山,面对新的住所、学校和同学,莱利很不适应,乐乐想让莱利开心起来,并给忧忧规定活动范围,不让忧忧出现在莱利的生活中。
可现实并没有让莱利开心起来,乐乐和忧忧因争抢核心记忆球被送到大脑别的区域,总部没有了乐乐主导情绪,莱利的内部世界开始崩塌。
乐乐和忧忧想尽办法回总部,结果困难丛丛,最后掉入记忆回收区的乐乐撑不住大哭,哭后的她发现忧伤并不可怕,反而让她更有力量了。
逃出记忆回收区的乐乐带着忧忧回到了总部,乐乐让忧忧主导莱利的情绪,忧忧让莱利意识到自己的不开心,自己的不适应以及父母的不理解,在莱利大哭之后,一家人和解了。
每个人都会忧伤,它和快乐一样都是情绪的一种,开心的时候大笑,忧伤的时候哭泣,这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孩子的忧伤被家长放大了,家长害怕自己的全能性、掌握全局的能力被孩子破坏掉,遇到孩子大哭,家长觉得不敢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只能靠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打骂来止住哭泣。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程学了一段时间了,对于那句让孩子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特别感慨,我不要孩子如我儿时一般不敢发脾气,伤心不敢说,也不敢大哭着发泄出来。
一周前带着豆子和朋友一家人玩了两天,孩子们玩得特别尽兴,回来时豆子很不舍。
回到家放好洗澡水,让豆子自己脱鞋子和裤子进来洗澡,他坐在地上一只手拉着鞋,狠狠地拽着鞋又用力扯着,松开了又狠狠着抓着鞋扯起来,哭着说不会脱鞋,哭声越来越大。
看着豆子哭得厉害了,心里又开始焦燥起来。
忽然想起,他可能还没适应回家后的寂静,之前还和姐姐、阿姨玩得那么开心。
我把猜想说了出来,豆子听了后扑到我怀里哭得更大声了,点着头说了句“嗯”。紧紧抱着豆子,孩子很单纯,他喜欢的就是很喜欢,现在不适应热闹的气氛变冷清,不会表达的他宣泄着自己的忧伤。
等豆子哭完,他擦干眼泪笑了起来,还没等我催他,他自己脱了裤子和鞋子跑澡盘里玩水去了。
武志红老师公众号里面有篇文章说,孩子哭是因为他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收好自己的情绪,让他发泄让他哭一阵,如果不知道孩子在哭什么,至少我们可以抱抱他,让他知道,我们陪伴着他,让他知道,有我们在,他们不用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