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2022版 :如何消除人心中的戾气,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

《非暴力沟通》2022版 :如何消除人心中的戾气,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

前言

估计很多人听说过这本书,名气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它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在全世界的销量是数以百万计。你要是现在上网搜,还能看到一个特别有画面感的书评,说这本书,是一本让出版社编辑哭着读完的书。

但是,别看这本书名气这么大,很多人对这本书其实有一个基本的误解,就连很多介绍这本书的公众号、文章等,都有这个问题。这个误解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人一看书名,《非暴力沟通》,就以为这是一本讲沟通方法的书,是教你怎么说话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读过这本书,就会发现,它讲的并不仅仅是沟通这个问题。它讲的其实是一个更深刻的话题,那就是,怎么消除人心中的戾气,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

要想理解这个主题,咱们得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这得从1943年说起。那一年,有一个犹太小男孩,全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本来以为新生活就要开始了,但不巧的是,就在刚搬过去的两周前,当地的公园里发生了一起由种族冲突引发的暴力事件,在这之后的几天里有40多人陆续遇害。

更不巧的是,这个犹太小男孩居住的地方,正好是冲突发生的中心。整整三天,他们都家门紧闭,不敢外出。后来,好不容易等到骚乱结束,学校复课,麻烦又来了。就在上学的第一天,他就遭到了班上一些同学的歧视。当老师点到这个小男孩的名字时,有两个同学恶狠狠地瞪着他,说他是“犹太鬼子”。这个小男孩还是个小孩子啊,在他的字典里,根本就不知道“犹太鬼子”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而且这还没完,放学后两个同学又拦住他,把他按到地上,一顿拳打脚踢。

要是一般人遇到这种事,肯定是一肚子委屈,进而愤怒,没准还得找个机会报仇。但是,这个小男孩不一样。他虽然也生气,但同时他也因为这件事开始思考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同样是遭受暴力,人与人之间的反应会那么不一样?有的人是满心的愤怒,只想着怎么报仇,但是有的人在产生一些情绪的同时,也会往好的一面去想。再比如,为什么生活中有的人容易因为一言不合就发生冲突,而有的人不仅能够保持善意,还会积极想办法,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地相处。

这个小男孩也在想,有没有什么后天的方法,能让人达到这个境界呢?也就是在面对冲突的时候,能够消除自己心中的戾气,让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善意。于是他就开始研究,先是自己研究,后来又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读了博士。最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这套方法终于被他研究出来了。

故事说到这,你肯定已经猜到了,这个小男孩,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而这套方法,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1984年,作者卢森堡专门创建了非暴力沟通中心。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表彰他在促进人类和谐方面的突出成就。2015年,卢森堡博士去世。但这套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在全球传播开来。

说到这,你肯定也好奇,这到底是一套什么方法?

简单说就是,通过改变语言,来反向塑造我们的想法。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都觉得,人是先有想法,再开口说话。你的话代表了你的想法。但是,根据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先是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些话,而这些话,又反过头来,塑造了我们的想法。

比如,有个特别有名的故事,一个人带领的军队打仗总是输,打一场输一场。要怎么汇报?假如说屡战屡败,那就是完了,基本没希望了。但是,假如说屡败屡战,这听着是不是有那么点越挫越勇的意思?给人的感受就变了。

再比如,有句老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说出来,好像世界上没好人了。但是,如果反过来,叫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听,这话说出来,是不是感觉自己心里都多了一份善意,对他人又多了一份理解。

你看,这就叫语言塑造想法。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语言,来消除人们心中的戾气,进而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这也是今天《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为你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改变语言,来消除心中的戾气,从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如何掌握系统的非暴力沟通方法?

第二部分,我们再说说,系统方法之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那些关键的控制点是什么?

第一部分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要消除那些造成人与人之间疏离的负面因素,那么我们总得知道,造成它的因素是什么?

作者认为,造成关系疏离的最主要的因素,叫道德判断。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事,总喜欢给这个行为找一个道德层面的原因。比如,看到有人在办公室聊天,就觉得这是在偷懒呢;看到有人文身,就认为他肯定是坏人;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跷二郎腿,就觉得这人真没有公德心。

简单说,就是我们看到一个行为,很容易马上抽象出一个道德层面,或者动机层面的原因。认为对方这么做,一定是有什么道德层面的原因,而且这往往出于人的本能。要知道,人有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就是自我验证。只要你有一个猜测,你就会不自觉地找证据,去证实自己是对的。

比如,你正在饭馆吃饭,身边走过去一个人,你一低头,发现桌上手机没了。你就怀疑是刚才从身边经过的那个人偷的。你放心,你肯定越看他越像贼。看见人家戴着帽子,就琢磨,好人吃饭谁戴帽子呢?肯定是为了遮盖长相。你再盯着人家看,发现对方不跟你对视,这说明什么?肯定是心里有鬼,做贼心虚啊。要不怎么不敢看我的眼睛呢?总之,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等你一番分析,都决定要报警了,低头一看,发现手机原来是掉地上了。这时,你再看刚才那个人,保证你怎么看怎么顺眼:戴帽子,说明人家注意形象啊;不敢跟我对视,说明人家有礼貌啊。

你看,这就是人的本性。习惯性地对别人的行为产生猜测,并且特别不容易改变。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看见行为——道德判断——搜集证据——自我验证——加深判断。

你观察到的是行为,但经过大脑一加工,就变成了道德评判。显然,这个习惯放到生活里,就特别容易出问题。

比如,老婆在家看见老公看手机。本来看手机只是一个行为,但是,有人就会给它加一个动机:“你怎么那么懒呢?就知道玩手机。碗刷了吗?孩子作业辅导了吗?”你看,明明只是看手机这个行为,无形中就跟“懒”这个品性画上了等号。而且听的人是什么感觉?肯定觉得冤枉啊,你凭什么说我懒?一来二去,就这么吵起来了。

本来都是小事,结果一来二去,全都成了道德问题。听的人觉得委屈,说的人自己也不痛快。借用作者的话,这叫一旦贴上标签,只能看到对方的过错,看不到彼此的脆弱。

那么,你贴的这个标签,到底准不准呢?大概率是不准的,有两个理由。

第一,是个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世界不是演电影,哪有那么多绝对的正派反派。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本性不坏,总体善良,但是偶尔会犯错。

第二,假如你觉得别人在刻意给你使坏,你可以换个角度,试试给别人使坏。你会发现,自打你动坏心思的那一刻起,还没等别人说你呢,你自己心里就别扭。比如你背着别人打小报告,再见到这个人时,你自己心里都发慌。这说明什么?要想专门给人使坏,你要花费的心思、脑力、心力,这些情绪成本是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的。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不踏实的感觉。说白了,使坏的心理成本是很高的。从这个角度看,好多事,你以为是别人在使坏,其实说到底就是个误会。

当然,这个道理你可能懂,但关键时刻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忍不住。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一句话,估计说出来,好多人都会中招。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很多人倾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倾听,而是为了听完之后怼回去。

注意,这背后可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大脑里有两套系统。为了描述简便,我们把第一个系统叫“痛快系统”,第二个系统叫“渴望系统”。这两个系统,简单说就是,“痛快系统”负责的是人痛快的感觉,而“渴望系统”负责的是人渴望的感觉。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想干一件事时,你背后的动机,其实是分成两层的。有的事,是你干完了之后,觉得特别痛快。但这个痛快是一时的,并不是你发自内心的渴望。比如,两人吵架,其中一个就总有种冲动,觉得我要是骂他一顿,该有多痛快。但是,等你真骂完,你放心,往往越骂越生气。这就是这套痛快系统的特点,它很有欺骗性。它能让你感觉,你只要这么做,就能特别爽。前面我们说到的“怼回去”,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痛快系统”驱使的行为。

但是,另一个“渴望系统”不一样。它关系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深层的渴望。比如,我们都渴望被关爱、渴望被倾听、渴望被尊重。一旦这些需求被满足,不是一时的痛快,而是长久的满足。

当你在生气时,两套系统其实同时都在给你发射信号。比如,吵架时,“痛快系统”就告诉你,骂回去,骂完你就解脱了。但是,“渴望系统”会告诉你,不要这样做,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不是吵架,而是一段美好的人际关系。而事实往往是,“痛快系统”的信号特别强烈,声音完全盖过了渴望系统。

换句话说,你并不缺少与人为善的这个动机,你只是被这个“痛快系统”控制了。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渴望系统”占据主导权。这正是这本书研究的问题。具体怎么做呢?书里给的方案,一共分成四步,第一步叫,不带评论的观察。

也就是说,我只描述我看到的,我关注事实,但不随意评论。你可千万别因为这个原则看起来简单,就忽视它。要知道,在整个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中,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最重要的一步。借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为了帮你掌握这点,我们可以来做个小练习。你看看下面这些话是观察还是评论:

你真大方 VS 我看到你把钱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张三真懒 VS 张三每个月花10分钟打扫房间

李四爱拖延 VS 李四只在考试前一晚复习功课

显然,前一句是评论,后一句是观察。

好,练习做完了,不难,对吧?但是,区分观察和评论,这只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接下来,注意,重点来了。你要基于你观察到的事实,表达你的感受,再根据你的感受,描述你的需要,最后发出请求。

简单说,整个非暴力沟通的步骤,就是这么四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看一个更具体的情境。当你觉得生气,恨不得吵起来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句式去回应。

比如,今天在单位有同事冲你发火,说你工作干得乱七八糟。你恨不得马上怼回去,别着急,按照这四步去思考,然后作出回应。你可以这么说:你的评价我已经全都听到了,我感觉我的工作好像没有获得你的认可,我想我需要作出改进,获得你的认可。请问,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有针对性地再给我一点更具体的建议。

怎么样?假如换了是你,听到这样的回复,是不是感觉很难再生气。同时,这句话说出口,你有没有感觉,你跟对方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善意的转变?

其实,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并不一定要成组的出现,它也可以拆开来灵活使用。使用这四个要素的关键就在于,你心里要有这四件事。只要把这四个要素给区分清楚,沟通就能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我们可以来做个练习,比如“多喝热水”这句话。一般是女生说,我有点不舒服。男生回,多喝热水。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但是,好多情侣因为这句话吵起来,甚至分手。为什么?因为多喝热水,只是一个观察。你要去想这句话背后是什么?是渴望关心。一旦切换到这个视角,你就知道,你的回答不在于内容,关键是要表现关心。而多喝热水这四个字,问题就在于,它的成本太低了。几乎是不用过脑子,随口就能说出来。它很难体现你对对方的关心。

好,说到这,我们已经说了,造成关系疏离最主要的原因,是随意对人下道德判断。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在于,不要急于下判断,要从观察开始。并且按照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步骤去组织语言,与他人沟通。

其实,这套方法的底层逻辑,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要摆脱动机论,相信人性本善。”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别人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首先,不要揣测动机。不要觉得谁一定是针对你,是冲着你来的。其次,你要相信,人性本善。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告诉你世上还是好人多,而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自己内心深处是善良的,相信你自己不是一个会用恶意揣测他人的人。

一旦切换到这个视角,你就更容易唤醒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也就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二部分

好,说到这,关于非暴力沟通整个系统的方法论就说的差不多了。

当然,除了前面说的这套系统的方法之外,作者还有几点特别的叮嘱。这些叮嘱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咱们来一个一个说。

第一个叮嘱是,尽量少跟别人做比较。做比较,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凡事习惯攀比。请注意,做比较,这本来未必是个坏事。你看到别人比你好,然后才有动力,去努力超过他们。但是,假如养成习惯性的做比较,就不是好事了。比如,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从幼儿园一起念到大学,好得跟亲哥俩似的。但是,一旦步入社会,一个没两年就当上科学家了。另一个呢?没找着工作,俩人再见面,这个过得不如意的,心里肯定别扭。

借用作者的原话,叫“做比较,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一点点切断我们心中对他人的善意。”

再比如,作者还提到一本书,书名很奇葩,叫《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作者叫丹·格林伯格。那么,怎么让自己活得特别悲惨呢?方法特别简单,就是做比较。比如,这本书的第一页有一个练习。让你看两张照片,一男一女,身材都特别好。本来看到这,都是俊男靓女,心情挺美好的。但是,下一步你就不开心了,这个照片旁边写着模特的身高、体重、三围的数据。然后,让你拿尺子量一遍自己。再把自己的数据填上去,做个比较。比较之后,什么好心情都没了。

这是作者的第一个叮嘱,不要轻易跟人做比较。

第二个叮嘱是,不要打着不得不的旗号,推卸责任。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很多人一旦干了什么自己觉得亏心的事,总会给自己找一个不得已的理由。比如,这本书提到一个真实发生的事,大概说的是,国外一所学校,要求老师给学生打分。注意,不光是要给考试打分,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都得打分。有一个老师就特别烦躁。他说,我讨厌打分,我觉得这对学生们来说没什么好处,只会让他们焦虑。但是现在,因为上面有要求,我又不得不打分。

乍一看,这个老师好像是站在学生这边的。但是,仔细想想,他其实是在逃避责任。你看,既然要求打分,你就应该去想,怎么把打分变成一个对学生有帮助的工具。比如,为了更好地打分,你是不是要跟学生增进交流?是不是要勤观察学生的需要?一旦发现哪个学生分数有问题,你是不是要想想怎么帮他改进?你看,这哪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上级要求我这么做,所以我不得不这么做能打发得了的。而且一旦你这么想,就等于告诉自己,我随便这么打分,造成什么后果,都跟我没关系,不是我的责任。是上级要求我这么做,我才不得不这么做的。

因此,本书作者卢森堡博士就建议,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要使用这个“不得不”的句式。要把“不得不”,变成“我选择”。比如,以前说“我不得不打分,因为上级这么要求。”现在可以说,“我选择打分,是因为我要借助打分这个工具,让学生变得更好。”

你看,一旦把“不得不”,变成“我选择”。你就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承担起了一份对他人的善意。因此,要警惕“不得不”这个词。它会让你放弃责任心。一旦责任心没了,你跟他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离。

好,这是第二个叮嘱,不要轻易说不得不。

作者的第三个叮嘱是,你要学会鉴别情绪。也就是,你得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们经常说,怎么才能有效沟通?答案肯定是,大家都理智一点。潜台词就是,情绪不是个好东西,它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你要是真这么想,可就错了。作者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情绪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理性的需求。比如,渴望被倾听、被关爱、受欢迎等等。

就像心理学家卫蓝老师说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理性,只不过,是暗理性。也就是在暗处发生作用,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但你又意识不到。

比如,你跟人吵完架之后,觉得心里愧疚,在这个愧疚情绪的驱使下,你在考虑,要不要去好好聊聊,和对方和解。你看,这个理性的行为,背后推动它的,其实是情绪。

你看,情绪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识别出,情绪背后的潜在需求。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件事,我想引用一个观点。这是《高情商是练出来的》这本书里提到的。它说,人的情绪,其实分成两种:一种叫原生情绪,还有一种,叫衍生情绪。

比如,你正在开车,前面突然有一辆车并道,差点撞上。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害怕啊。好,这个第一时间被激发出来的害怕的情绪,就是原生情绪。但是,害怕之后,紧接着你会想,这不是要人命吗?谋杀未遂啊。太可气了。害怕紧接着,就变成了愤怒。你看,路怒症出现了。这个愤怒,是由害怕衍生出来的,它就叫衍生情绪。

你看,原生情绪,往往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且你也控制不了。关键在于后面那个衍生情绪,你是有选择的。

比如,当你生气时,先想想,这到底是我的原生情绪,还是衍生情绪。比如马路上有人违章超车,你觉得生气。可以多想一步,我为什么生气?在生气之前,我的情绪是怎样的?这么仔细一琢磨,我原本不是生气,而是害怕。为什么害怕?因为危险啊。所以,怎么办?得更加小心,避免危险,千万别来什么路怒症。

再比如,今天下班回家,发现爱人坐沙发上玩手机,头都不抬。你觉得生气,我都这么辛苦了,你不做饭就算了,居然还玩手机。恨不得马上吵起来。但是,仔细想想,你原本真的是生气吗?你可能是累了,对吧?觉得自己上班累了一天,回家爱人至少得嘘寒问暖,问候两句吧。所以,你的原生情绪其实是失落,是渴望被关心。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开口直接说,我今天有点累,家务就靠你了。这句话一说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说到这,估计你不难发现,从原生情绪到衍生情绪,中间主要就隔了这么一层加工。就是我们前面一直说的道德判断。为什么被人超车,你的害怕会变成愤怒?因为你觉得,这个人是故意的。为什么你看见爱人玩手机生气?因为你觉得他也是故意的,故意贪图手机带来的那一点点快乐而冷落了你。

你发现没有,说了这么一大圈,又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一切沟通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本能的想象,我们想象所有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意图,一定有某种道德层面的原因。那应该怎么改变呢?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你要相信,人总体是善良的,更要相信,自己是善良的。

结语

好,到这里,这本《非暴力沟通》,就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我想跟你分享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在开篇提到的一首诗,它的原作者是一位作词人,叫鲁斯·贝本梅尔。作者之所以把这首诗放在开篇,是因为他认为这首诗,其实就是对《非暴力沟通》整本书特别准确的描述和总结。这首诗的名字叫作《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它的内容是这样说的:

你的话像是对我的审判,

我仿佛见弃于人,备受责难,

在离开以前,我想问,

这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我愤然自我辩护前,

在我带着痛楚或恐惧斥责前,

在我用语言筑起心墙前,

请告诉我,我真的听见你了吗?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

它审判我们,或令我们自由,

当我说话、当我聆听,

请让爱的光芒经由我闪耀。

我心里有话要说,

那些话对我意义非凡,

假如言语无法传递我的心声,

请你帮我获得自由,好吗?

假如你认为我想责难你,

假如你感到我不在乎你,

请尝试透过我的语言,

聆听我们共有的情感。

语言是窗,或者是墙。对,这就是整个非暴力沟通体系的核心,那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语言,让它从一堵疏离人与人关系的墙,变成一扇打开人与人关系的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189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7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85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03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05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2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9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6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8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5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2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5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72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