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是不是很蒙,其实我也是,微表情为什么会和爬行动物有所联系了?
听我娓娓道来,作者是通过爬行动物来一步步引出为什么微表情是无法改变的。
人类的大脑进化史基本可以分为爬行动物脑和智人脑,爬行动物脑控制则人类的呼吸、心跳、新陈代谢等等基本的生存功能并且还控制着人类的神经系统,使我们能够快速的做出判断和反应。
而智人脑就比较高级了,它是掌管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 ,就比如学习能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等。
智人脑虽然很高级,但是缺点也非常的明显,一个是反应速度十分的慢,另一个就是相当地耗费能量。
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弥补智人脑的不足,那只能由爬行动物脑出来工作了。
举个生动的例子,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头狂狮飞奔而来,如果等智人脑反应过来的话,我们恐怕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那这个时候,爬行动物脑就会给神经系统发出信号,知道我们的身体做出正确的反应,来避免被吃掉。
智人脑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大脑,没有之一,但是启动它却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大多数的时候,人类的大脑都会遵循能量消耗最少原则,能不用智人脑就尽量不用。
综合看来,为了节省能量,大脑自己总结出一套“启用模式”,结合之前的经验和记忆,来决定日常行为的思想和习惯,这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用以往的经验来做出判断和选择,结果就是几乎很少启用智人脑了。
用个例子通俗来讲,找餐馆吃饭,习惯地想哪里人多哪里不错,送礼物的话也是,送那些拿得出手的礼物才行。这些都是爬行动物脑在指挥工作。
通过详细地分解,是不是发现微表情为什么难以改变了?就是因为表情大脑也是通过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爬行动物脑在发挥作用,而不是智人脑在发挥功效。其实这样说来,大脑是为了节能才去这样做的。
“启用模式”在书中归纳的是“情绪诱因”,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情绪诱因”实例。人被蛇咬了以后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情绪诱因”,任何看起来像蛇的东西都会让他们害怕。
当然,生活中也有“被蛇咬”的人,但是他们却没有留下心理阴影,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给自己设定“情绪诱因”,再次看到像蛇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害怕了。
情绪诱因被设定了以后,大脑对它的反应速度就是本能反应了,这也就是我们不管怎样刻意练习也不能改变微表情的原因了。
当然,微表情已然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改变它,做出我们想要做出的表情来。
然后,我们会说谎、心口不一、 强颜欢笑、 故作镇定, 但是微表情却不会欺骗我们, 因为微表情才是内心和情绪的真实反映, 不论0.1秒之前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它都是真实的。
观察别人的微表情或许你会看到他内心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