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上学都能在校门口看到满满当当一片早餐摊,包子,烧麦,油条,烧饼,麻辣烫,炒面,林林总总,香气扑鼻,视觉和嗅觉双重刺激。不过,那时的我总是在家吃过早饭才来上学,所以肚子是饱的,虽然眼睛馋得慌。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兜里没钱。毕竟在我十岁之前,我家大人没有给零花钱的规矩。所以我也只能闻着香气直咽口水。
那时,校门口最香的是卖麻辣烫的和卖炒粉的。麻辣烫的香气有多霸道自不必说,炒粉的香气可以与它分庭抗礼,大抵是因为人体本能的对油脂的渴求。
炒粉那时候尚是只分一块钱与两块钱两档的,只要一块钱,卖炒粉的阿姨就会给你添上一饭盒的炒粉,饭盒是当时的小食摊主流使用的简薄的白色塑料饭盒,盖子与盒子差不多深浅,大抵有一个指节半深度,盒盖与盒身唯一的区别是花纹不同,盒身的底部是有凹陷的小圆点的,盒盖没有。如果你财大气粗,排出两块钱“巨款”,那她是必要为你添到饭盒冒尖,合都合不拢盖的程度,盖子翻扣都扣不住。
炒粉,炒粉,作为主料的粉自然不可少的,卖炒粉的阿姨还要添上独门的酸豆角和辣土豆条,盛出来的时候还要撒上绿葱花。红辣椒碎,绿葱花段,黄鸡蛋块与酱油粉条夹杂在一起,格外刺激人眼球,何况你的鼻子还在同时受着香气的进攻。最香的要数炒焦的粉坨坨了,虽然看起来黑黢黢的,但是吃到嘴里的焦香却让人欲罢不能。
我第一次吃到炒粉,是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因为被选为值日生,那时我每周都有一天轮值校门需要早到。来不及吃早饭的时候,家长就不得不给我钱让我自己解决。而我一实现早餐自由,便立马赶去炒粉摊,满足我长久的渴望。
作为混在一群萝卜头里的“圆萝卜”,我一点也不突出,顺顺利利地就买到了炒粉,只是挤挤挨挨的时候要注意藏好执勤工作牌,毕竟明面上我是需要抓在校门口吃早餐的同学,总不好被人看到抓人的值日生“知法犯法”。
干爽的炒粉和汤粉是两种不同的风味。炒粉味道的层次要更加复杂,酱油不只调色还赋予米粉咸香,配上事先腌制过的土豆条又是一重滋味,在咬到酸脆的豆角段时又是新的变化。除了炒进粉里,炒粉的土豆条也是可单买的,拿着竹签插着吃是不错的零嘴。
只可惜卖炒粉的阿姨经营的是装在自行车上的流动摊,一平底锅的炒粉卖完就收摊走人了。
自离了小学之后,我吃过的炒粉除了家里自制的,就再也没吃到过比那位阿姨的手艺更好的炒粉了。不知是童年滤镜还是人心不古,自那以后我吃到的炒粉,不是粉条干焦,就是打的鸡蛋蛋壳清理不干净,咬起来格拉格拉响,配料也简陋,只是一锅粉条配炒几个鸡蛋,辣味全靠万能的“老干妈”提供,分量也小小的,价格却不便宜,六七块钱才买来巴掌大一小盒,只吃几口就腻了,偶尔还会发现一些"小惊吓"。
慢慢地,我那点对炒粉的瘾也就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