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Wiklund 和 Shepherd 發表在SMJ上的一篇Research Note(讀完之後發現數據、研究結果都很全,不知道為什麼沒成為Research Article,難道因為理論貢獻不足?)
文章發表於2003年(較舊的文章),文章探討的核心議題是資源與組織的關係,RBV的研究著眼在資源的VIRO,可以產生競爭優勢。組織的資源可以被分為知識基礎的資源和財務基礎的資源,先前的研究注重對資源自身的特征的關注,例如,知識資源的難以模仿的特性為企業提供了持續的競爭優勢等;研究對於資源與組織之間關係的探討關注較少,即資源不僅要有VIRO,而且企業要會利用資源來實現組織績效的增長。因此,本文從管理的視角關注資源與組織的關係,而非從資源自身的特征進行探討。
研究問題:有助於企業發現機會的知識資源是否有利於組織的績效增長?企業的EO是否會促進這一過程?
組織的知識是重要的無形資產,由於知識的難易流動性,組織知識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差異化,也能幫助企業更多的了解顧客的需求和商業環境的改變。同時,缺少知識會降低組織對於新機會的發現。關於市場和技術的知識對於績效有潛在的影響,其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發現消費者需求的改變,而且能幫助企業了解市場技術的發展方向,甚至了解消費者對於創新的需求。基於技術知識的了解也能增加組織發現新機會的能力(看到新的技術需求)並先於競爭對手快速反應。
H1: 可用於機會發現的知識基礎資源對於企業績效有正向的影響
研究者普遍認為EO包含3個方面,即創新性,主動性和風險承擔性;其中,創新性涉及提出新的想法、具有創造力的行為等,主動性包括對於未來需求和方向發展的了解以及行動。風險承擔性涉及將大量資源投入失敗成本高的項目。
在當時的商業環境下,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甚至到如今產品的生命週期更短,而具有創新性的組織會不斷進行創新,幫助組織找到第二個S曲線;主動性則會促使企業積極進入新的市場,試圖取得新進者優勢;具有風險的策略會讓組織實現更高的績效。
H2: EO對於組織績效有正向的影響
EO是企業策略導向,涉及企業的決策過程,方法和行為等,也反映了企業的發展願景以及運作方式。從RBV的角度看,EO的應用展示了組織如何對於資源加以組織或運作;而先前研究也指出對於資源不同的組織和運作有助於促進組織資源與績效的關係,而EO的運用正好實現了上述觀點。
H3:EO對於知識基礎資源與績效的關係有正向調節作用
數據和方法
樣本:選取瑞士的中小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其中自變量和控制變量是1997年搜集的,因變量則在2000年搜集,結合電話和Email問卷,最終收集了384個樣本;
因變量:企業績效(本文從10個構面來衡量企業績效);
自變量:知識基礎資源的衡量11個Items, EO的衡量則是用Covin1989的的9個Items;
控制變量:環境的豐富性(4個items)和多樣性(3個items);過去的績效(Past Performance,4items);企業年資(age),規模(size),產業類別(Industry)
結果
通過階乘回歸的結果表明,3個假說都受到了支持,說明知識基礎資源、EO及其之間的交互作用對於企業績效都有影響,且EO具有正向的調節作用。
心得:文章發表較早,而且雖然數據較為全面,也是從策略的核心理論RBV來進行探討,但在理論貢獻(文獻回顧部分以及理論意義的探討部分較為薄弱),文章探討的假說中H2在2000年之前就被廣泛探討而且論證了,因此,筆者認為文章的亮點在於將EO視為調節作用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