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在右边?
为什么收银员多找了钱,人们往往愿意主动退还;可是某件商品没被收费,却很少有人退呢?
为什么边开车边吃汉堡合法,但边开车边打手机却不合法呢?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或许也试图跟朋友探讨过这些有意思的小问题。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现象竟然可以跟经济挂上关系。
当我听到这个名字《牛奶可乐经济学》时,就觉得是非常可爱的一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这种混搭风引起了我的兴趣。
本书作者是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他认为经济学应该立足于生活,他布置的经济学作业经常是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回答不能超过字,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让根本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都能完全看懂。
作为经济学门外汉的我,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学到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1.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我们每做一个选择,就会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当你认为某个选择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更少时,你就会倾向于那个选择。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该看书学习还是该看电视剧呢。我们需要在学习知识和享受刷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在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放弃通过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我是该跑步锻炼身体呢还是躺在床上吃薯片呢?
周末时,我是该选择去看一场电影还是回家陪陪父母呢?
所以以后做选择时,不只是凭着感性,任由直觉去选,而是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后悔。
2.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也就意味着做某件事情代价超过收益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选择不做。
人脑通常倾向于及时享乐,如果你在半夜贪图一时的热闹与肆意,那你就有可能选择熬夜,聚会与喝酒。但是如果你考虑到这样做,只会使你第二天状态极差,影响工作效率与身体健康。那么以后就会减少这些行为。
如果你现在正在备战考研,但是一直抵制不住地想要刷微博,看朋友圈。那你可以考虑这件事情的成本效益。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仅浪费了时间,并且如果你看到一个朋友恰好晒了度假的照片,也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心情,从而看不进去书。结果就是越刷心越乱,越不能认真看书了。那么刷微博这件事情的代价就超过了给你带来的收益,因此你应该选择不看。
除此之外,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 不要盲目评判
我们倾向于随意批判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殊不知或许这件物品本身并不是针对你这样的消费群的,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消费能力与选择标准。
如果这件花裙子针对的消费群体就是40-50岁之间的女性,你又何必非要凑过去评判呢?
如果你的收入让你只能消费小米的产品,那我们也没有必要非要去批判苹果的产品过于昂贵。
所以大可不用随意批判别人物件的好坏,别人选择的正确与否,不要嫉妒别人的光鲜,也不要随意打扰别人的幸福。
2. 专业知识具体化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经济学我竟然能看懂,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生活化的例子。
作为一名老师,就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设置地更加具体,让学生更好入门一些呢?
比如,在讲非谓语动词的时候:
先让学生自己回顾,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这个谓语动词就像我们古代的“皇后”,如果再想表达一件事情,再有一个谓语动词,就必须变成非谓语,也就是“嫔妃”。皇后只能有一个,嫔妃可以有很多,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一方面值得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与改进。作为教师,传授知识是职责,但是如何将知识更有趣更有效地传递出去,就是需要不断去提升的必备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