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自啥时开始,口腔里左侧上上下下开始有好几个牙齿开始松动,越到后来呢自然只能是越厉害。好在眼下还不怎么太影响咬合和咀嚼,那就由它去,爱咋咋。古人云“人死不过头点地”呢,一颗老牙算个啥。问题是,这些“动摇”者掉落之前通常不在其原位置老老实实呆着,总在“越界”捣乱,甚至窜老窜去,似乎在有意显露牙齿尖锐的的本来面目。如此一来,满嘴里的感觉就只剩下“别扭”二字了,幼时连“捋直舌头”也带来些麻烦。
更早几年时,两颗相邻的嚼齿脱落,形成“狗窦(该词之意读完本文就知道了)”。脱就脱吧,没反正由不得自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谁知无声无息过了两三年之后,侧旁的空闲地儿又生出两颗新牙。老而长出嫩齿,按说也是个好事吧,问题是,新牙没出现在准确位置,而是明显歪斜侧出。这样一来,满口腔里也就更加别扭和不得劲儿了。
据说一个人如果牙齿掉光,阳寿也就到了尽头。那这两颗嫩齿是专程前来给笔者这个糟老头子延长寿命的吗?呵呵,说实话,这样的阳寿老子不需要,因为实际是“添乱”呐。
幼时的村野里,照老讲究,老人们大多会把掉落的老齿珍存起来——毕竟自家躯体曾经的一部分,怎么说是老天爷的赐予。那保存起来干嘛呢?也简单,某天时跟失去生命的肉身一起进棺材。笔者一不点大时就见过爷爷以手绢包裹老齿的举止,表情里似乎还带点感伤。最后呢它们是否真被悉心放进爷爷的灵柩,那就不知道了。
“老掉牙”的命运谁也逃脱不了,草木百姓如此,名家巨匠也天意如此,生命过程过程大家都差不多。南宋词宗辛弃疾,一身兼具屈、杜、苏、陶数家之长,可谓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辛词里就有一首《卜算子·齿落》: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白话翻译:
老子说:刚强的,都不坚固耐久;柔软的,才不容易被折损。不信你张开嘴巴来看一看,人老了,舌头还在,可是牙齿就先掉光了。一开始,只是缺了两边的磨牙;到了最后,门牙也掉了,中间出现了一个豁口。 我说给儿子们听,你们不要笑我,说是我嘴中长了一个“狗洞”?那嘴巴里长个“狗洞”,原来就是为了,让你们从中间通过的。
辛弃疾这首词是用老子的典故及俚语写成的,应该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看起来,就像是酒席之间与人调笑的游戏之作。并且骂人的意思非常明显,这也非常符合辛弃疾刚强率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