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强者似乎每天都在通过媒体镁光灯不断的涌现于大众眼前,他们光鲜聪颖能干,在胜利的那一刻似乎拥有了全世界的美好。
但又有谁去关注过那些耀眼的灯光之外、黯淡失色的人们呢?甚至是关注世俗眼中失利的人生究竟怎么过下去的?
随处可见的环卫工人、或是街头一角略带失落表情的被解雇者,甚至是一个因高考失利天天窝在家的落榜少年,这些失利的人生比比皆是,构成社会纷繁复杂的一角。
这些群体现实中都很少有人关注,更何况是讲究冲突的电影,甚至探讨他们的生活是否也像外表那样落魄不堪的电影更是不多。
但《睡沙发的人》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这部电影像它所关注的主角一样,在群星闪耀的电影中,它没有太多出彩的部分,扮演的明星全没见过,导演也是第一次拍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不算高,7.5分。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高考落榜、前途一片渺茫外加单亲家庭生长的普通少年,在无所事事时,从自己舅公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方向,重新开始一片不同的人生的历程。
与其他关注失足少年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抛开高考对中国广大少年形成的压榨与抑郁,而是以一种幽默轻松的态度去面对少年生活中遇见的第一件困难之事。并且整个电影也有一种日剧式的小清新风格,明明是一件很丧的事情,但影片中却能处处感觉到温暖与明媚。
所以,总体来讲做为导演的第一步电影作品,这样的程度算是及格还要往上的水平。
但如果真的深入思考整部影片,还是有很大的硬伤。那就是虽然取材真实,导演似乎也想拍出真实觉,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真实。
为了凸显影片下层人士的生存环境,故意在武汉一处比较老旧的居民楼取景,一开头就带有小成本独立电影的色彩,影片从两个青年撬开别人家的门并被警察抓走切入。
但这个取景太过用力,只是很卖力的想给人一种贫穷的生存环境,整个环境却有一种故意摆拍现实的感觉。
尤其随着影片的推进,慢慢发现其中一个撬门青年的家庭环境,他是一个高考落榜生,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天天窝在家里,无所事事,但他舅公的出现使事情发生了转机。
因他的舅公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有很多书,在少年母亲的请求下,舅公决定无意的点拨一下这位迷途的少年。
但此时整个电影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从舅公那些众多藏书以及儿子是驻外记者来看,舅公的生活条件不应该那么差啊,最后居然连一个住的地方也没有,还要寄人篱下。
还有少年妈妈的工作,开着一家几乎没人关顾的服饰小店,可反观她的兄弟是驻外记者,姐妹家开着一家公司,似乎导演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集中在他们家,这些想故作现实的条件,反而给人一种不现实的感觉。
在这里舅公相当于是少年生命中一个贵人的形象,也就是在舅公的帮助下,对复读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的少年,竟被舅公培养起阅读爱好,还开始写作,并登上杂志,有了稿费。
这里就是第三个不现实的地方,少年因为舅公给的几本书,就从之前的学渣瞬间变成一个文学爱好者,这未免也有些不现实,如果单单只看几本外国作家写的书,就可以秒变作家,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电影的最后,少年因对文字的喜爱重拾学习的兴趣,开始复读,顺利报名考试,但是否考上大学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
整个电影表现形式是以圆满的,开心的方式进行呈现。
或许导演也是想拍一个现实却开心的电影,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是每一个失足少年都能遇见自己人生中的贵人。
很多落榜少年,往往都是落榜之后就没有然后了,那种像影片中已经放弃学习的人是不会在一时半会因为一件事或一个人而改变自己的心意,更何况这件事或这个人还不一定出现。
迎接他们的更多是残酷的社会以及将要独自面对的人生,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高中学历就出来工作的青年,这些群体尤其在南方的工厂中并不少见啊。
而且电影的结尾虽然是开放式的,但却是异常仓促的。难道一个高考就真的可以拯救一个失足少年的人生吗?当然,高考的确会改变一些东西,但真的是否像想象中的那样,那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做为一个轻松治愈电影,可以说它是成功的,但是做为一个呈现少年逆袭的故事来说,导演一开始把他所有的东西都夺走,在最后又把所有的东西都还给他,这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在一个深度思考的层面上,它又是失败的。
因为人的一生真的可能会一直丧下去,不会永远那么巧合的遇见贵人;而且少年的可能性真的太多了,怎么可能仅仅因一个高考就定性了呢?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不是人人生活中都会遇见一个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贵人,而到了那时,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呢?
pfcikTb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