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都梦想着天边有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能欣赏今天就盛开在我们窗外的玫瑰花。”
在看到戴建业、刘擎、罗翔等9位宝藏老师给年轻人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过好今天》这本书时,卡耐基的这句话又在脑海中浮起。
老师们太懂年轻人了!看这本书,让上一秒还在焦虑的你,下一秒就被治愈了。
这些人生智慧、工作秘籍和人生经验,正是当代年轻人在求职、社交、情感和学习等方面,所迫切需要的。
在工作中遇到贵人的“秘籍”
假期到了,你打算叫朋友一起去旅游。只是还没定下来去哪里。
于是,你提议:咱们去苏州转转吧?
她回答说:好的呀,只是那边我前年刚去过……
你又说:那咱们去新疆吧?
她回答说:可以是可以,但会不会太远?时间来不及吧?
你再换个地方:那去上海吧?
她说:行吧,只是我感觉上海也没啥好玩的。
你……
这个时候,别说去玩了,你可能连话都不想跟对方说了吧?
一场普通对话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钱婧在书中分享遇到贵人的第一个秘籍中,说到了“积极注意力偏好”,有些人看待事物天生是积极的,习惯说“可以”“我试试看”。
而有的人,无论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觉得这不行,那不对。就如上面对话当中的那位朋友。
这都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使然。所以,平时要多尝试多说“好”“可以”,而不是一听到什么就想直接反驳。
另一个秘籍是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跟别人聊天,尤其在微信上沟通工作,有的人接到信息,会答一个“嗯”,而有的人会说“好咧!”,明显后者给人的感觉要好很多,哪怕你多说一个“嗯”,变成“嗯嗯”,营造的语言氛围就很不一样,此时心情好了,事情想必也不难办吧。
在此情况下,遇到贵人的机会当然也是大大增加了。
不要忘记 ,那个执着未来倔强的自己
我们虽然自诩为理性动物,但多数情况下,都是理性在为情感辩护,而不是情感为理性服务。
戴建业老师说,一个人能不能事业有成,首先要看的是他对未来有没有憧憬。有憧憬,就会在失败后不会一蹶不振,永远会有奇思妙想,走路两脚生风,眼中有光,无论干什么都动力十足。
正如苏东坡,对于过去,他秉持“休对故人思故国”,不纠缠;对现在,“且将新火试新茶”,过好当下;对未来,更不虚度年华,乐观的憧憬未来,吟出“诗酒趁年华”。
那么,如何才能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乐观的憧憬呢?
首先,要逐渐消除原生家庭留下的伤痕,明白家境不由自己选择,失败、困境只是一时的,学会忘记过去,学会原谅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
其次,打破社交恐惧,扩大交际圈,同时扩大信息源。只在小圈子里打转,对人对事的看法会容易偏执,长期身处相对封闭的空间,容易让人钻牛角尖,看不见身外的广阔天地。
最后,不仅要宽以已,也要要宽以待人,与自己,与他人和解,如此才会获得安全感,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性格也才会慢慢开朗,对未来也会逐渐乐观起来。
除了对未来有憧憬,对自己也要有所期待,如此,在遇到绝境时才能找到生路,在失望中能看到希望,在沮丧时才会振奋起来,人生也就有了奔头。
如何从容舒展地主导自己的生活?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中岛敦《山月记》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声:
明明害怕孤独,却又不愿社交;明明希望能升职加薪,却又羞于努力争取;既想人前展示自己,却总是瞻前顾后、缺少底气……
如此“拧巴”,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平添了许多痛苦和疲惫。
我们想要追求一种“松弛感”,渴望过上舒展、轻盈的生活,但现实的压力却让人难以喘息。
在这个“人均焦虑”的年代,面对各种压力,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从容舒展地主导自己的生活?
老话说“吃亏是福”,不是没有道理。但许多人却有着强烈的“避坑心态”,想靠他人分享的经验,帮助自己少走弯路,猛一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好。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捷径”表面上看是占了大便宜,但许多时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道理,往往都是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
看似你避开了一些“坑”,同时也将人生中潜在的机缘在无形中被剥夺了,思维也容易被禁锢住,做事就会变得缩手缩脚。
一旦养成“避坑”心态,人就会很容易畏首畏尾,甚至直接选择逃避。相反,如果有勇气去摔打、碰壁,允许一切发生,就会有开阔的心胸和视野。
另外,对于要做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这也是消除焦虑、情绪得以舒展的“良方”,这样人自然会变得轻盈起来。
要知道,“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