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彩蛋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郭沫若考证:“習”字本意是雏鸟在晴天试飞,“學習”是动宾词组,意即雏鸟学飞翔。雏鸟学飞,是放飞天性,“学而时习之”既不艰难也不讨厌。
世人的“厌学”是因为知识太多、太难、无聊、违拗天性,所以“不亦乐乎”的人很少。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学,就像是现在的微信群,学习也需要呼朋唤友。
熊逸老师认为“学而”开篇三句话合在一起,说的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学习的目的是做一名君子”。
人类是群居动物,通过远程投掷武器以及与其他人进行大规模协作,成为万物之灵。狮子之所以比老虎强,因为它像黑猩猩一样能通过狮群中的其他同类,学习、传承和协作,而豹子和老虎在这方面逊色很多。
但是狮子的这种能力只限于狮群内部,无法与其他的狮群形成联盟。人类却能实现联盟,借助文字的媒介与天南地北、阴阳悬隔的人沟通,让人类彼此间的学习、协作达到无远弗届的广度。
以上是大致转述本期的彩蛋内容,说说我的看法吧:
一、角度很新颖,确有一定道理。
很多是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观点,人类靠“想象”构建起秩序,依靠共同相信的虚构故事,来实现大规模协作。这些用来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可以说得通的。
二、但也有些牵强。
1、熊逸解释的是“学習”,而不是“学而时习之”,有一个重要的“时”字被忽略不提。只是“时时、经常”的意思,还是有其他意思?
2、三句话里的“人不知而不愠”则干脆没有提及。用“放飞天性、学习飞翔”解释不通;用“文字跨界沟通协作”也说不通。不知道熊老师是怎么把这句话跟“学习飞翔”结合到一起来解释的。
3、为什么“学而”的三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而不是三层意思?听了半天,仍不甚明白。
三、用浅近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说清楚才是大师
这一讲我反复听了3遍,中间还暂停过多次,才算勉强把意思弄明白。不怕观点颠覆,再颠覆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条理清晰,逻辑自洽,都没问题,都能接受。学习本来就是不断质疑、不断解惑、不断提升的过程,但起码要把观点讲清楚。
也许是我驽钝愚笨,我希望老师讲课还是深入浅出的好。弯子绕的太大太远,我担心像我这样的笨而认真的学生会转不出来,倍受打击。
这一点上,刘润、薛兆丰二位老师,则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刚刚在隔壁听了刘润老师关于情商和同理心的一讲,说到薛兆丰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课的大师。
相信熊老师开设这个专栏的目的一定不是要把人搞晕,但也许是饱读诗书,墨水太多随时满溢,我们这些资质平平的学子,实难跟上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