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突然谈到“二十几岁的人该干什么”这个话题,毫无意外最后扯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论点上:我们应该追求精神满足还是物质满足?
这个问题延伸到婚恋关系上也同样存在,要爱情还是要面包?
作为一个已经可以被称为老阿姨的九零后,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思考过关于爱情的问题了。每天都在为怎样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奔忙,谁有那个美国时间去想那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可活在当下,遇到问题总得想想。
想了想,不免对少女时代所向往的爱情有些失望。感觉这玩意儿就像神鬼之说,人们都说它存在,可我从来没在现实里见过。
想起一个朋友她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她此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在大学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起初我并不明白她这话的核心含义,直到突然领悟的瞬间。
有些恋爱还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谈的。比如青春懵懂期时的情窦初开,比如只因某个人的一颦一笑而切换的喜怒哀乐。比如含羞带却又春心荡漾的初恋……
纯粹的感情只会发生在单纯的年纪,那时候我们不会关心喜欢的人家住何处,也不会好奇喜欢的人一个有多少生活费。我们看中的只是那个人而已。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行了,我们开始想爱情和面包到底哪个更重要?开始想是该选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选坐在自行车后笑?
然而那时和现在比年纪尚小,看问题很片面,还不懂透过现象看本质。后来才知道婚恋好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就如闺蜜和她老公,以两性角度来看她老公的优点真不多。没有稳定工作,长相平平,为人不够大气,二婚,有个正在上初中的儿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闺蜜一定是被感情冲昏了头脑才会找那么一个人结婚?然而不是的。
对方对我闺蜜很好,简直可以用“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理解了闺蜜为什么会和那么一个人结婚后,我发现原来看人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会天差地别。
感情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从来不是试题,没有标准答案。
你是否还记得拥抱爱情时那急切又喜悦,期待又忐忑的激动心情?
我是不太记得了,甚至差点就忘了我也还有为一个人怦然动心的能力。
今天阅读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田润叶对孙少安的深情爱慕,贺秀莲对孙少安的一见倾心的片段,才唤起了我也曾拥有过的,像书中所描写的那般少女时代那纯粹只为某个人怦然动心的经历。
是啊,我也曾有过少女怀春的经历啊!多亏了这段情节,让我还不至于被当下的婚恋观所吞噬,所支配。
之所以说是支配,是因为网上多了总有种结婚像是在做交易的错觉。外貌和财力都成了这场交易里的筹码。
例子看多了真没好处,那会使我们渐渐变得世故又世俗。最重要的是,会逐渐忘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会质疑情感转换成物质的价值,会怀疑爱情的真实性。不是怀疑它的存在,而是质疑我拥有它的可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才是爱情本来的样子。然而在周而复始平庸生活里,我早已忘记了这一点。每每谈到感情,第一反应便是看脸,看条件。从何时起,那个特立独行的我也变成了和世俗一个模样?
但这个年纪这种环境,再单纯谈感情似乎就显得很幼稚。多数人的婚恋观早已变成了面包大于爱情。于是我开始思考,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就真的比坐在自行车后坐笑的女孩幸福吗?答案明显因人而异。但有个确切的问题:“宝马车”是那么容易坐的吗?即便坐进去了,就能无忧无虑的只为情感缺失而哭吗?
世上之事从来都是把双刃剑。不是每个普通女孩都有机会坐到富二代的宝马车里哭。也不是每个骑自行车的男生都是痴情男主。何以琛和洪世贤一直是这个世上的稀有生物。
抛开物质,值得在意的还有很多,因为在岁月的漫漫长河里,真挚的疼爱远比冰冷的数字有价值得多。如果一份爱等于一块钱,那一定要选愿意把九块钱都给你的那个人,而不是他有一百只愿意给你十块的那个人。因为同样都是十分之一,前者你是那个九,后者你只是那个一,排在你前面还有八个可能。
不过感触再多,还是觉得乐观向上才是追求幸福的不变真理。因为就算真爱来临,也要有能力守护它不是吗。
否则那和年少时的懵懂爱恋有多大差别呢?生在这个花花世界,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到另一个人身上。期待爱情的同时也应该做好自我满足的准备。不论需求的是金钱还是情感。在渴望得到某些东西前,记得问自己一句,自己配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事出反常必有妖。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独行侠平安喜乐。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都好运。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