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习之匙
读第60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苏霍的教育建议从儿童说到少年了,或者说从小学说到初中了。这条建议就是如此。
在文章中间位置,我找到一句苏霍很重要的话,“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什么意思?我发现在这句话里,针对少年而言,苏霍是把阅读放在学习技能的第一位的。在苏霍看来,少年学生的思维应当做好从事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准备的,要对各种事实和现象做出思考和研究,这都离不开阅读。联系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我是认可这句话的。如果说小学儿童的识字记词是学习之基的话,那么初中少年的阅读则是学习之匙。
早在第3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第20条建议《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中,苏霍就特别说明了阅读和书写教学的重要性,他提出了阅读、书写要做到自动化:阅读、书写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即做到有理解地阅读和书写。在这篇文章里,苏霍更为细致地介绍了如何提高少年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学会有表情地朗读。
苏霍认为,在小学末期就要教会学生有表情地进行阅读,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在阅读中思考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完整的逻辑关系,以及思考后面过渡语句的衔接能力。这样,通过学生的朗读腔调、语速节奏和面部表情,就可以判断学生的对句子的理解水平。好的朗读,能引起倾听者的共鸣和反馈。除了阅读句子段落,如果学生还能够有表情地进行诗词的朗诵,那么,理解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参加诗朗诵表演的都是不可小觑的。苏霍还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境由心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
二是学会有积淀地默读。
苏霍认为,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训练六、七年级的学生学会默读。默读就是不出声地思考性地阅读,以至达到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甚至达到一次看几句看几行话语的程度。小时候,老师是训练我经常默读并同时思考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除语文做题外,做数学题是要默读审题并做出标注的。现在看来,默读是高一级的阅读形式,是直接“走心”的一种思考方式,学会了默读,表明基本就学会阅读了。最高级的默读大概是“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了,这样的阅读,都是能够大大提高提高学习效率的。
三是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苏霍在文章最后简单地提到一句话,“我们还注意使学生的书写变成一种半自动化过程”,这个建议在第3条和第20条建议中已经说过多次了,也就是学会“一边听一边写”。我对此的认识是,应该还要再加深一个层次,变成“一边听一边写一边思考”,因为听的是句子的主体,记的是句子的关键词,写的是有顺序、有条理的、有逻辑关系的规范表达。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听到的话语,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用自己大脑输出的文字再次呈现出来。尤为关键的是,这里的表达是经过思维加工的。还有一种表达,是在书写的基础上,自己再有表情地朗读出来。古人的诗词诵读是很有味道的,像是吟诵,拖腔拉调,抑扬顿挫,忘我的吟唱真是一种情怀。
今天阅读《中国教师报》看到署名熊纪涛的一则介绍“教师阅读障碍及行为干预”的文章,他有这样的几个观点:1.阅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加强训练。因为大脑中没有“阅读区域”,需要诸多区域高度协同合作,才能形成阅读能力。2.训练阅读的初级方法是,注意音义结合、词语切分,上下文猜测词意等;中级方法是,学会读写结合、读讲结合、读中批注、读书摘抄、读后评论、有感而写等,不断提高记忆、理解和思考的水平;高级方法是,学会概念辨析、表达方式、语言逻辑、篇章结构等具体技能。虽然是对成人所言,对为师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启示。
广义的阅读情况下,文人骚客和理学大师是阅读客体世界及自身对话的,他们的作品和发现作为文化传承下来,我们是要阅读学习的,阅读因思考而感悟,感悟因表达而思想,此为与大师对话也,我称之为“心之悦读”。狭义的阅读情况下,识字、析词、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应该是学习(文科)知识的一般流程,也是学习技能的递进过程。识字、析词是学习的基础技能,阅读则是开启感性认识和思想表达之间关系的必备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