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写书”是这里常谈的话题
本届教育行走活动中,除了安排有专家们的分享来开拓我们一线教师的视野外,晚上还安排了十几位一线教师的沙龙活动。可别小看是一线教师哦,这一个个可都是出版了个人专著的人呀!
刚参加线下活动不久,河南老乡郭菲便告诉我:来这里行走的一般都是三个群体的人,“一起写吧”日更挑战三百天的完成人群,就像你吧,全国共读“奶蜜盐”联盟的家庭教育人群,就像我吧,另外一个就是参加文质写作研修班的人,出版了很多个人专著的。
这也难怪,在这里大家互相调侃最常说的话就是:我的文章为什么发表不了?喂,你写够一百万字了吗?你有自己的个人专著吗?计划什么时候出?
一百万?出书?貌似说着玩的一样。可这就是不争的事实,几十万字、几百万字就是这么真实地发生在台下的某个人或者说是很多人身上。
蔡如明,前期文字中我曾提到了他,“尔遇”书店的创始人。有文化多可怕吧,有文化的人卖书也与普通卖书者是有所不同的。不仅有自己的文化“让爱发光”,还做系统化的阅读规划与指导,就是说你来到这所书店,孩子的各个年龄段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人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个人喜好、职业规划等,设计属于你孩子的专门的阅读体系。怎么样?专业吧,这绝非一般商家所能为!
最重要的是,人家还卖自己写的书《天赋与天赋力》!“教育需要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共生滋养!”“每个孩子与生俱来自带光芒,最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并激发他的优势能力,让他的天赋发光,使他有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他最想成为的自己!”这语言自己么样?够有力吧!做一个这样的卖书人,该会是多少人的梦想呀!至少我也想!
朱胜阳,一线教师,他将“草根”时常挂在嘴上,就连个人专著上写不忘备注上“草根”二字,这是何等的谦虚?
在他的《写作照亮教育之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中师生,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断实现着人生的突围。走自学画画一路不通时,便弃画从文,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并且很多都是《中国教师报》等的权威性刊物。
在他的沙龙里,听他讲述一路走来的经历,我更看到了:一本专著是“读”出来的!没有超出常人的、丰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一直写一直写,一直高质量地写的!一本专著是“写”出来的!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有敏锐的觉察力的,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是不可能发表文章的,因为写作的能力一定是在不停的写作中提升的!
因为要写作,必须得有所为!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朱胜阳老师便是这样:在公园里为小朋友们免费讲绘本故事,每周六风雨无阻!坚持带领学生做“走读绍兴”家乡研学课程,一做便是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因为真真实实地去做了,所以才有话可说,有经验可谈,真实的、有借鉴价值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十年,好吧,但我相信他是做了十年,也写了十年的!十年不易,坚持的有几人?这很值得思考。
毛忠民,一位集团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学校建校40余年,但却前前后后相继成功托管了18所学校,其中有4所学校脱离集团后,又成立了自己的教育集团。这其间,各个层次的人才输出是建校办学的关键,因为在一所完全新建的学校要孵化原集团校的管理模式,需要集团校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的人才,尤其是管理者!对于此点,我深有感触,呵呵!
在毛书记这里,不仅仅把这一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几年了,末了,还成功出版了《学校有个轮训班》专著!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二五六模式的“阳光管理轮训”,对全体教师,不管你是普通老师,还是管理者,都必须参加的轮训活动。在每两年一届的轮训中,每个老师都会有五次的角色变化:主持人、主讲人、主辩人、主评人、主稿人,参与六项活动:主持人读书分享、主辩手抽题、小讲堂分享、主辩手答辩、评议人点评、总结人导航。
在这样的轮训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化身为学校管理的体验者、思考者、讲述者,继而成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管理者。
管理,其实也是具有很大的相通意义。试想,每个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了管理的意识,提升了管理的能力,即便他不能走上学校管理的岗位,那班级管理的效果不就也随之提升了?教师人人都懂得了管理,相信就更会理解学校的管理,理解学校做出的种种决议。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期的坚守,学校源源不断地为18个托管学校培养出了各级各类管理人才,使集团总校也犹如“神”一般的存在了。
蓝淑荣,会场里唯一的一位幼儿园老师,但也却是会场里最为活跃、最具有感染力的人物!大联欢活动中,她犹如百变精灵一般,参加了数个节目:独唱、朗诵、旗袍走秀......每一项都被她拿捏的很到位,舞台上的她总是在熠熠闪光!
目前的她已成功出版了个人专著,第二本专著也正在筹备。用她自己的话说:出书是为了更好地离职!因为她已年过五旬,但那装束、那气质、那激情、那志向,完全是青年嘛!
这两天一直在关注她的“蓝蓝絮语”,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有敢闯、敢干的勇气与霸气!
沙龙主持人还有普利辉、陈志红、王大庆等,因为每位活动参与者只有参加两场沙龙的机会,所以只得遗憾错过了很多,但他们的故事在群里、在小伙伴嘴里却时常听到。原来,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