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一、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阿尔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位年轻教授,刚刚从部队服役回来,之前从斯坦福大学毕业。阿尔钦说,首先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咱们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它有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这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举例:路边开加油站、树叶朝着阳光生长
所以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经济学关心的是这个,跟当中的人是不是理性的没关系。
二、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1、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斯密的名言我们都记得:“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2、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但亚当·斯密说,人不仅仅是自私的,他们同时也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设身处地的一种能力。他把他认为的别人幸不幸福,当作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
人是能够同情的,有同情心,也就是有爱心的,也就是有爱的能力。这是亚当·斯密说的第二句话,人是自私的,但人有同情心。
3、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
紧接着,亚当·斯密又说了第三句话:“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4、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巿场协调
亚当·斯密非常睿智的看到了这一点:我们终我们的一生,花一辈子的时间,都很难赢得和维持几个人对我们的友情和爱情,但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帮助。我们看看自己吃的穿的住的,有多少人涉及其中,有多少人在帮助我们,但他们都不爱我们,他们都不认识我们。
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5、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人是自私的,他有同情心,他能够爱,但是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人与人的距离的拉开,爱就会下降。我们不能靠爱,爱是不够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市场。市场是陌生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
所以,亚当·斯密有另外一句名言: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连续的光谱:
人是自私的 —> 他有爱心 —> 爱心有限,爱心不能扩张 —> 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那就是市场。
三、铅笔的故事
1、神奇的铅笔
原料:小小的一支铅笔,它的原料极其复杂,它的产地来自世界各地。
笔杆的木来自专用的雪松木,表面的漆是6层,配料有蓖麻油等多种原料,笔芯是石墨,还要加上石蜡和黏土等,橡皮头外的铁圈是黄铜,红色的橡皮头颜料据说是硫化镉,等等。
制作工艺:也是非常复杂,参与生产的人数是成千上万。
木杆—据树—钢跌—炼钢—挖矿—矿工—吃饭,喝咖啡—航运—造船.......
2、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
a.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b.每一个参与生产铅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导致一支铅笔的产生,每个人只是做他手头上的事情。
c.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互相不认识,说着不同的语言,信仰不同的宗教,互相不理解,有时候互相看不起,有时候互相敌视,甚至可能互相打过仗。但这没关系,他们能够共同合作,把一支铅笔造出来。
d.更神奇的是,虽然一支铅笔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积聚着一代一代人的知识,但是我们购买一支铅笔,所要支付的代价是微乎其微的。
这么神奇的事情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市场机制在协调人们分工与合作。
四、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1、世界银行的扶贫失败史与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
伊斯特里在书里说,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却未能给每个儿童12美分,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数减半。也就是说2.3兆美元砸下去了,要是每个儿童能拿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但做不到。
在2005年7月16号这一天,英美两国却能够设法把900万册《哈利·波特》送到读者的手里面。书店从来没有出现缺货的现象,即使出现了缺货现象,也能够迅速补充,从来也不需要有什么哈利·波特的马歇尔计划,这事就做成了。那么一件为了娱乐的事情,西方世界做得这么有效率。
这显然不是爱心强弱的问题,人的爱心其实是差不多的,而区别在于行善和商业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比。
2、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a.缺乏反馈机制
比方说,在市场里面,我卖一碗牛肉面给你,10块钱一碗,你吃了以后有两个选择:你可以继续要,也可以离开。看到你离开后,作为商人,我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质量做上去,要么把成本降下来。否则我就做不下去。
但是在慈善里面,没有这种反馈机制。我送你一碗牛肉面要不要?不要钱的,你说要。不管质量怎么样,下一碗你还要不要?你说还要。我不知道我做的对还是不对。
b.委托代理问题
许多负责行善的人,他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不是自己的钱,他的认真程度就要打折扣。
c.所托非人问题
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了当地贫困的政府。那么这时候,如果我们要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的话,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d.养懒汉效应
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民的依赖,使他们不愿意再去尝试,不愿意再去努力。相反,他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他们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由于存在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无法到达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
我们环顾自己身上的财物,有多少是来自于那些爱我们的人生产的?有多少是来自于那些,仅仅是为了赚我们的钱,根本不认识我们、也不爱我们的商人生产的?绝大部分来自后者。或者说,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总结:
1.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与人理不理性没有关系!
2.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人是自私的,但是同时具有同情心与爱心;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陌生人间依赖的不是爱心,而是市场,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3.铅笔的故事告诉我们市场机制协调人们分工与合作。
4.重新认识慈善及慈善无法有效的四大原因。商业是最大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