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和平时相比,有大块时间跟着朋友相处。和一直的相处方式一样:少言。觉得是自己对外的口头输出,并不是太擅长。从小大人们对我的评价都是内向安静。
而且自己有一种想法:不断表达自己的人在强制大家关注自己,也是在削减别人表达的机会。
真的是这样吗?
1,少说是因为不敢说
又好像不是,想想哦,自己有时候非常想表达一件事,但是因为怕表达有误,产生歧义,自己会想倒不如下次组织好语言反复推敲后再说吧,所以很多时候自己是退缩着的,不敢前进的。
自己在退缩的时候想着是我先后退一点点,然后积累好准备好再一次性发力跳出。
说服自己往后退之后呢,往往就会觉得这种状态就挺好啊,我干嘛还要费时间费精力去干那么费劲的事情呢?
结果就是,从此一蹶不振,一直窝在后退的状态了。
不交流,还有什么原因呢?
觉得表达沟通的人逻辑不行,胡言乱语,浪费大家时间。自己不想成为那样被自己烦的人,所以索性什么都不干了。“不做,我就不会错了。”这大概是很多人退缩的原因。
综上,我少言有两个原因:
1,我认为,不断表达自己的人在削减别人表达的机会。(这一类朋友其实对于我们这种经常冷场的人来说太重要啦!)
2,我认为,万一表达有误,产生歧义了呢——不说,就不会有说错的风险。
所以少言,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不敢说。
基于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足。
连犯错的机会都不给自己。
2,接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事实
误以为自己是完美的。而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脆弱的。
对可一师父说过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为什么脆弱?因为固执。
为什么固执?因为脆弱。”
固执地有错觉:“我是完美的”。所以也会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一点不完美的真相要面对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逃避和曲解。
其实想变得更好的,但是看到牛人给大家看到的他们的成长道路是很牛逼的时候,再加上自己初次尝试发现自己逊爆了之后,就会有一种错觉——“我不是那块料,没有天分学这个是很难的。”
然后允许,和说服自己放弃了。
所以终其一生,没有什么成就的人,不是他们不努力,不是他们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而是在遇到一点挫折后产生的恐惧中不断地杀死自己的进取心。然后得出“我运气不好”,“我天份不高”等的结论来自怜自艾。
做好一件事哪有那么容易啊。学习这件事,总是会有看起来看懂了不难,学起来被修理得狼狈不堪的情况。我大学时上VisualBasic的课,每次去到机房我就开始焦虑,非常抗拒。
原因很简单——当初的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种管理系的文科生要学编程,学了有什么用?就是一个“学了有什么用”的问号,导致在一个学期里面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好,每次上课都如坐针毡,坐立不安,充满了抗拒。最后导致痛苦地挂科了。
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有一段话:
后来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
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
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的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
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当时的我就是在这个死结里面循环的。
3,认清自己才能给自己下套
毕业两年,渐渐发现要是能够学会编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会打开另一个世界,能用不一样的角度解决问题。所以慢慢让自己改观。
为什么是慢慢?
因为我认识的自己,是一个不能太快接受一件事情的人,要是能够太快接受,就会有很大可能会太快放弃。所以只能自己一点点催眠自己。
告诉自己学习技能的门槛,只是在于自己的心态。
告诉自己文科生也能很有逻辑,也能把理性思维的内容学好。
告诉自己编程并没有身边的人讲的那么难。
告诉自己的这些内容,都是因为之前有过关于这些内容的不同说法,并且自己相信了。改变观念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对我自己来说,只能长时间慢慢催眠自己,把比较固定的想法慢慢拆掉。
而真正下载了Python,前几天开始试着运行的时候,红字的错误提醒是那么触目惊心。。。不断地怀疑,尝试放弃又不断打鸡血安慰自己。
身边的人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要学编程的。他们也没有必要理解我为什么要学。干一件事情老渴望从自己以外的地方得到动力,那会多么被动且不稳定。
其实我之前是个不折不扣的“表现型选手”,做好事情是为了给别人看。现在我正在改变这个性质的努力上。
内心不断燃烧的内核才是持续的动力。
我知道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什么的时候,我知道下一步是什么的时候,就像是给未来某某下了承诺,反悔放弃会比硬着头皮做下去难。所以一旦你开始准备做一件事,给这件事情赋予更强更大的意义,更具体的步骤,那在这其中会发生的错误啊挫折啊意外啊,都不能改变一直前进的脚步呀。
因为知道这些都只是过程,不是终点呢!
我怕做错,也知道肯定在未来会遇见很多犯错的自己。宽容犯错,是总结经验的上一步呢!
加油哦!
这又是一篇自我催眠的文章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三篇:大脑只能用已知解释已知:元学习课后总结上二篇:我丑!?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