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一个电影脚本。
更为可贵的,他似乎提前运用了当下的蒙太奇技法,把不同场域中的镜头跨时空进行拼接,让故事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延展性,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现在我们来一起体验这个凄美的相思故事场景,看镜头里的《夜雨寄北》。
镜头一:
地点:巴山住处
人物:李商隐
景别:近景
场景描述:李商隐在巴蜀之地的住处正在看信。李商隐看完信后,呆呆地坐在桌前,若有所思。他眼前浮现出妻子在长安家中给她写信的场景。
镜头二:
地点:长安
人物:李商隐妻子
景别:近景
场景描述:李商隐妻子正在给丈夫写信。她一边写着信一边把眼光望向窗外的远方,她脸上堆满忧伤,正在生病的身体显得很虚弱,但在写到对夫君的思恋之时,她眉间掠过一丝娇羞。
剪辑合成:
在镜头一展示后,自然切换到镜头二。镜头二是作为主人公李商隐眼前的幻觉场景出现的,主要突显李商隐对妻子的思恋之情。在镜头二之后,镜头切换回到镜头一,回归到李商隐还是一人独坐的场景。
在镜头二闪现的时候,加字幕:“夫君,你何时回家啊?”在镜头一第二遍展现时,打出字幕:“我现在还定不了什么时间回家。”
至此,第一句诗“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场景拍摄制作完毕。
镜头三:
地点:巴山住处外的池塘边
人物:李商隐
景别:全景(镜头有一个运镜过程,从李商隐住处屋子到院落外,一直跟踪到池塘边,由近及远)
场景描述:李商隐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站在池塘边,池塘水因连绵秋雨涨了很高。李商隐静静地站在那里,他似乎要把这里的每一处场景都记在心里,到时好给自己的妻子讲。秋风秋雨秋水化成了一幅画,李商隐也成了这幅画中的一个点缀。
这是第二句诗“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场景,用一个大的远景作为表达。
镜头四:
地点:长安
人物:李商隐和妻子
景别:近景
场景描述:李商隐回到家中,与妻子坐在自己家里说着话,他们手拉手不停地说着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夜深了,他们一起剪去烛花继续说话。李商隐给妻子讲巴山夜晚秋雨秋水的场景,讲自己在收到信后那一夜的情感。
此镜头表达了第三、四句诗的内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点题的诗句,也是镜头内容最丰富的部分。
剪辑合成:
镜头四是在镜头三展示后,在主人公李商隐又回到屋里坐在桌子前时切换过来的。镜头四的内容是李商隐想象出来美好场景,在镜头切换时,要把李商隐这美好的想象之感表达出来,既要有李商隐想象这些时的陶醉在幸福中的表情,又要有梦醒之后回到现实的凄苦失落的表情。
镜头五:
地点:巴山住处
人物:李商隐
景别:特写
场景描述:李商隐拿起桌子上的笔写回信,他把对妻子浓浓的相思之情写成了信,他一笔一划地写着,把此时看到的景,把此时的感受都寄托在心中的文字中。
备注:镜头中用特写的手法,把信中的诗句文字内容体现出来。
李商隐自导自演了这部电影,他用一个个场景把人带入到他所演绎的情节中,我们跟着主人公在身处两地时一起相思,我们和主人公一样想象着团聚后的幸福。
文章有场景感就会让人记忆深刻,我一下记住这首诗,就是因为我触摸到作者写这首诗的场景描写之妙。我们不容易记住文字,但我们容易记住画面。用富有场景感的画面来记忆诗词,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李商隐写诗的时候,不自觉地用了我们当下的拍电影的手法,虽然李商隐不知道,但我们稍加提炼就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
今天早晨,我读了《夜雨寄北》后,我一整天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我替李商隐把诗歌写成脚本的模样,我走进了李商隐自导自演的这部凄美的相思故事中。这故事在我心中会停留很久,很久……
文/刘渡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