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去图书馆借《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发现书摆放的特别乱,于是在d600-d700之间逐本逐本找,顺便做了次志愿者,将不在一处的同类书尽量归类。最后还是没找到这本本应在架上的书,好在也并非无收获,拎了四本其他的书回来,其中便有一直很喜欢的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当时看的电子版,今天拎回纸质版,特别好看的一本书。
说回今天要推的内容,很久前写过一篇才子的女儿,后来一直想写一篇才子的母亲,或者才女后来呢?是不是就像宝玉讨厌的那样都成了鱼眼珠子,令人生厌。不过找来找去,发现这个题还是太大,终归难做。倒是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几则有趣的东西,特别适合放在这里。其中有些是对女儿的教育,我们都知道法律之外尚有人情,同样礼法之外也存在着大量人情味的世界,历史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当你探究进去,自信端详那些故去之人的人生时,会发现他们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古板,也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无趣严肃。当然最重要的现在所谓国学中的弟子规,是绝不会成为他们的教科书,母亲在他们的教育中所担负的多也是识字,《千字文》、《论语》、《尔雅》、《离骚》诗词往往用来启蒙。
与母共读的场景,是一个很温馨的画面。不少名人在回忆自己母亲时都曾提到过母亲教阅诗词,如同今人喜欢共读绘本。最喜欢的是沈自徵写《祭甥女琼章文》里提到的张倩倩与叶小鸾的这段母女缘分。
汝生六月襁褓而来,眉目如画,宛然玉人,羣从昆季,见者靡不啧啧称羡,迨三四岁,口授万首唐人絶句及花间草堂诸词,皆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余恒食贫,虽梨栗不具,而爱字有加,每寒夜拥絮命汝诵诗,若雏莺弄声,睍睆不止也。
比见则汝己长立成人,规旋矩折,神姿不凡,玉秀花明光采耀目,余不复能识认,因问汝曰:尚忆少时同汝妗雪夜乏炉,以瓦甓贮火,诵毛诗二南否,汝应曰忆之,因呜咽失声,终席无一寒暄语,但低首掩涕。
多年后沈自徵与叶小鸾再见面时,曾提起二人共同的亲人张倩倩:是否还记得当时雪夜无炉取暖,你与你舅妈一起瓦片贮火,一起共读诗经的情形么?这样的情形后来自然是叶小鸾记忆里无法剥离的部分。叶小鸾的母亲作《表妹张倩倩传》时也曾提到:倩倩姿性颖慧,风度潇洒,善谈笑,能饮酒。生三女一 子,俱早亡。以余季女琼章为女。琼章小时,即教之读《离骚》、古今诗词,故清才旷 致,殊有妗母风焉。
困乏之际,除了董小宛辅校唐诗,拥诗而眠的场景外,雪夜无炉共依瓦火读诗经,贫穷与精神富足,还是可以在一起的。
对孩子的教育上,“怜女如甚于珠玉”的事迹也很值得分享,《唐田君故夫人陇西李氏墓志》讲父母如何培养女儿李鹄,说其“生有奇姿秀韵,举家钟惜,才离襁褓,便有成入风。及稍长,酷好经史诗笔,虽眠食亦间以讽诵。群从每见,恐致劳悴,且以女博士讥之。夫人若不闻,耽味愈笃。泛览贯穿,尽举要义。白水君与张氏夫人日益怜异,亦曲从其好,或者以女工之事宜当习之。夫人曰:是可不甚学而解也。既致思运指,未涉旬,果工于众作,斯乃天赋其才也。”酷好经史诗笔被讥为女博士,却充耳不闻。也是一枚奇女子呀。
还看到的一则好玩的笔记是讲唐人多惧内,其中唐中宗时的御史大夫裴谈是如此解释的:”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及男女满前,视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妆粉或黑,视之如鸠盘荼,安有人不畏鸠盘荼?"有戏谑成分,好玩处在于他全部用佛教用语解释,菩萨、九子魔母、鸠盘荼,好奇的不妨去搜索下这三个名词。
最后是一首敦煌曲子词,写尽女人的一生。很久前很喜欢《一个女人的史诗》这个题目,波澜壮阔的一生不一定要创造出什么丰功伟业,平凡的人所处的每一个关口最后可能回收都是当年风云突变如今何妨吟啸且徐行。就像张洁三卷本的《无字》,写自己母亲、外婆与自己三代人,开篇却是这样的:
尽管现在这部小说可以有一百种,甚至更多的办法开篇,但我还是用半个世纪前,也就是一九四八年那个秋天的早上,吴为经过那棵粗约六人抱的老槐树时,决定要为叶莲子写的那部书的开篇——“在一个阴霾的早晨,那女人坐在窗前向路上望着……”
只这一句,后面再没有了。
这个句子一撂半个多世纪……
如同这首藏了那么久的敦煌曲子词。102030405060708090100。。。。人生就这样过去了。
一十花枝两斯兼。优柔婀娜复嬮嬮。父娘怜似瑶台月。寻常不许出朱帘。
二十笄年花蕊春。父娘娉许事功勋。香车暮逐随夫婿。如同萧史晓从云。
三十朱颜美少年。纱窗揽镜整花钿。牡丹时节邀歌伴。拨棹乘船采碧莲。
四十当家主计深。三男五女恼人心。秦筝不理贪机织。只恐阳乌昏复沉。
五十连夫怕被嫌。强相迎接事嬮纤。寻思二八多轻薄。不愁姑嫂阿家严。
六十面皱发如丝。行步龙钟少语词。愁儿未得婚新妇。忧女随夫别异居。
七十衰羸争奈何。纵晓闻法岂能多。明晨若有微风至。筋骨相牵似打罗。
八十眼暗耳偏聋。出门唤北却呼东。梦中常见亲情鬼。劝妾归来逐逝风。
九十余光似电流。人间万事一时休。寂然卧枕高床上。残叶凋零待暮秋。
百岁山崖风似颓。如今身化作尘埃。四时祭拜儿孙在。明月长年照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