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儿童教育的书籍中常会谈论到体罚的问题。体罚看成是一种迂腐过时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提倡不能体罚因为会给孩子带来童年不好的影响。今天听了一位老教授的分享,多了对这问题参考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能不能打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打。无可无不可,每个独特的孩子与他们独特的父母互动,不应该一棒子的打或不打。打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养成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
他分享了自己的案例。打是教养最后不得已的一种手段,经过事前的提醒,多次犯错的机会后,孩子还是没有改正。要告诉孩子打他是为了让他记住错误从而得以改正(每次犯错都不能放过小孩,有时错误没警告孩子这样他就以为父母是心情不好才惩罚,能够投机取巧),叫他先把眼镜取下以免打到眼镜弄伤眼睛(恩威并重,让他知道父母还是很疼爱他),问他打哪里,怎样他,最后让他自己打。整个打的过程才重要。更妙的是把他带到祖先的牌位下说“某某已经犯了五次的错,本应该要打他,但是我向祖宗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我相信他能改过”然后问孩子会不会改。
这位老教授利用这最后的方法去提醒孩子改过,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那种因为孩子错误导致父母发怒而打孩子,那样不过是父母发泄自己的情绪。打完了孩子只是将父母的心情和打他联系起来了而已,并没起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能不能打的条件是在于父母,父母怎样打,怎样才合理,通过打的手段达到效果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