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应该保护孩子免受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对孩子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出对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机会。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让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常常忽视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然后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正面管教》p3
读到这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对自己儿子的教育过程。
魏书生老师说:真正优秀的家长,在满足孩子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总是更多的让孩子在精神上去追随索,为孩子的精神成长提供一切可能。从而让孩子不但知道爱自己,也更懂得爱他人;有了好东西可以自己享用,更要与他人分享;自己成长与发展的时候,也要帮助别人惩罚和发展起来。——《做 一个优秀的家长》p5
我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付出感动快乐,他也享受到了被需要的那种快乐。有一种存在感和价值感。
魏书生老师在培养自己儿子的时候,就是抓从小抓养成习惯的培养。洗东西,整理衣物,自己的文具自己整理,自己的书房自己整理。大一点儿了还帮着做家务。因为打下了从小把小事做好的好习惯,所以魏老师儿子一路成长,并没有让他费心。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规划,包括高中时选文理科,高考时选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都是孩子自己决定的。因为从小的教育,让他知道了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承担起责任。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找到工作,在核工业总公司搞高科技。每年春节回家,总是让父母歇着看电视,他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一米八的男子汉,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核工业搞高科技。并没有因为承担家务,干刷碗的活觉得掉价。因为从小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孝敬父母从家务做起。
我的感受:做家务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庭的责任感,在劳动中也会培养孩子们的智力。要想把事情又快又好地做完,一定要讲究方法,懂得合理的安排做事情的顺序。如果是在班级劳动中还要学会进行人员的分工和调配。这就需要孩子学会协调和沟通。 怎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不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这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所有这些的获得都必须通过亲身经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的说教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比如我们在四年级数学广角教学中就有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做饭,烧水,洗菜,切菜,打扫卫生。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实践经验,他们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就知道怎样安排时间,让饭菜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并把屋内的卫生打扫好,阐述时条条有理。 而对于没有这样生活经验的孩子们,只听老师的空洞讲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只是机械的、教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