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不可仅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得到义理与践履处融合,乃为自得。
需有忽然之感悟,故读文,不可全然不记,亦不可沦为抄书匠。所以此文既非全然原文,亦不是完全原创。只是用自己的话,讲一个他说的我说的道理。
——题记
读书要精和博。
精就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最担心的就是你困惑的问题的答案,或者线索就在文中,自己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答案。后者最难。
口到,优美的文句,心爱的诗词。应该熟读。念书还可以让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
心到,心到是要去理解,不是枯坐冥想,要利用外面的设备和思想的方法。因为理解有几个层次,首先是字面的词语的意思,其次是彼此的逻辑或引申的意义。所以词典参考书很重要。既然每一个词,一个句子,在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可能全部的穷尽,写到字典里去,那么字典有什么用呢?因为第一层的基础意思,字典是会全部包括的!再次是句子层次上的基础理解,靠的是文法上的分析。再层次上的,就需要比较上下文,贯穿全篇来考虑。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学贵心悟,守旧无用。
手到,外界吸收进来的知识不是自己,经过组织和安排,经过自己的去取叙述,这些知识才是自己的。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平时的读书时,手到则体现在做札记上。札记有几个层次,首先是抄录备忘,此层次基本是原封不动的抄录,既然是原封不动,那么这种做法的价值何在呢?一则浩繁资料之中,你要找到它,并非易事,不能每次都重头找。而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如果你不理解而摘录,对你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此法适用于某些公式类。结论类。他是死板的,每次找到就能用。往往是最底层的。其次是提要,节要。此种办法就是对众多的信息做一个主线的提炼,可以用最简单的思路概括全部的内容。再其次是心得。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得,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有时候会有偶然的心得,不要以为你的瞬间感悟是你的,就永远不会忘。他可能只是灵光一些。下一秒就没了,但是他又何其宝贵。所以记下来。自己的读书笔记,多为2和3吧。最后便是融会贯通,参考诸书,有系统的著作。
博,为什么要博。
为预备参考资料计;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而已专读一本。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读一本其他无关的书,突然给了自己一个想法,解决之前读其他书遇到的问题。或者加深了对其他书的理解。你要读佛家唯实宗的书,则需要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等等,达尔文的理论,积累数十年而无所得,最后无意地从《人口论》里得到了启发。原因而简单,万事万物道理多是相通,你想不明白,是因为你钻到一个方向上,此时你需要换一个角度,你需要不同的暗示。博读书,在才能在遇到疑难的时候,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换而言之,博能让你更精。兴趣爱好多么重要。
为做人计。专攻一技一艺之人。如一根旗杆。广泛博览,而无一专长之人,虽可以收到一班浅人的欢迎,但也是一种废物。如一张薄纸,经不起风吹雨打。凡人多半做不到精于一技一艺,而选择广泛博览,而最终成为一张薄纸。理想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而这需要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和步骤呢?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